“五一”三天小長假快要來到了,一些手中有閑置資金的投資者希望能在假日之前尋找到更多的投資機會,要知道在理財界的說法是“錢僅僅存放在銀行中就是浪費”,必須要“動”起來。當然有投資想法的人,理財意識較強,且對如何選購理財產品有所研究。不過,投資理財容不得一點掉以輕心,否則資金會造成嚴重損失。
投資者在選購理財產品時,除了注意查閱預期收益率、本金是否有保障、理財產品的風險、產品資金投向等外,還需注意易被忽略的兩大細節:
投資者在選購理財產品時,除了注意查閱預期收益率、本金是否有保障、理財產品的風險、產品資金投向等外,還需注意易被忽略的兩大細節:
1、產品募集期要看清,避免“攤薄”實際收益率
購買理財產品時,并不都是“當日購買當日起息”的。一些理財產品會有“資金募集期”,在募集期內是沒有收益的。嘉豐瑞德理財師表示,產品募集期越長,投資者的實際收益率就越被“攤薄”。如投資者買了一款35天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6%,募集期是6天。很多投資者為了搶到投資名額,募集期第一天就買入該產品,那么35天的產品實際上變成了41天產品,而到期收益只按照資金實際理財天數35天來算。如果再算上到期后,本金收益到賬時間,一般2-3個工作日,實際收益就更加被“攤薄”了。建議選擇募集期和回款期短的理財產品,算好實際收益率。
2、資金到賬時間要看清,避免長假0利息
有時銀行為了在節假日之前,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便以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來吸引投資者。事實上,這其中銀行耍了點小花招,投資者并沒注意到。如一款短期理財產品,產品的到帳日是在兩個銀行工作日內,正巧資金到帳日為4月29日,而五一小長假是從4月30日開始,
資金到賬最早也得在5月4日,由于“理財收益及理財本金在投資到期日與資金實際到賬日之間不計利息”。如此說來,投資者的資金在假期是“0利息”。因此,嘉豐瑞德理財師提醒,切勿盲目購買短期高收益理財產品,選購產品時要看清資金到賬時間,避免長假“0利息”。
五一小長假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會增多,投資者不能一味盯著高收益,在選購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募集期”“資金到賬期”等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