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行理財產品節節高升的趨勢,可謂是給互聯網理財的“寶寶”們當頭棒喝。一邊是“寶寶”們紛紛潰堤5%關口,一邊是銀行系理財產品眾多突破6%,可以說滿血復活的銀行理財產品再度招攬了投資者的傾心。記者發現有理財產品收益竟高達11%,不過,銀行業內人士提醒,要看清是否保本或者是否浮動收益,不要僅僅看重高收益。
銀行驚現收益高達7%產品
“截至今天上午,幾千萬的額度已經售罄了。”昨日,在采訪中,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營業網點內,一款期限為53天的理財產品引來了不少市民的關注,而這款期限并不長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卻高達7%。一位正在查看理財產品購買說明的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從三月底到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越來越高了。”理財經理告訴記者,雖然這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是面向VIP客戶銷售的,但是起始金額只有10萬元,所以還是受到不少客戶的關注和搶購。
一邊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熱火沖天,另一邊之前超牛氣的互聯網寶寶類理財產品,依然在滑梯上越下越深。據了解,年初曾經一度7日年化收益率高達7%甚至8%的“寶寶”們近日收益率全線下滑,跌回“5時代”,部分產品已進入了“4時代”。采訪中,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大部分寶寶類理財產品是掛鉤的貨幣基金,而近來貨幣基金的年化收益率維持在3%-4%的水平,也就是說,未來還是看低寶寶類產品,因為它們還會隨著市場利率水平而波動。
銀行理財產品主推中長期
80后的徐女士曾經一度熱衷購買“寶寶”理財產品,而近日面對收益的下滑,她告訴記者:“我曾經放了不少錢在余額寶上,沒想到現在收益率一跌再跌,而銀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還在5.225%,我個人覺得買"寶寶"類互聯網理財還不如銀行定存呢。”記者昨日在嶗山區秦嶺路幾家銀行網點走訪時發現,多數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均高于余額寶。
理財師表示:“最近多家銀行都推出了收益率接近7%的銀行理財產品,但是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產品的期限一般都在180天以上,極個別產品為期限較短的,也屬于貴賓客戶專屬理財。”理財師認為,如果對于資金的流動性需求不是很強的話,那么家庭理財應該考慮配置一部分風險較低、收益適中的理財產品。從新發理財產品設置上也可以看出,銀行近來也是主推中長期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