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預期收益率15%,但平均實際收益率卻不及5%;分析稱掛鉤股票的產品很難實現最高收益率
自上月開始,“寶寶們”的收益率持續下降,年化收益逼近5%;而傳統銀行理財產品則開始發力,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已超過6%。其中,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許多更是超過10%。然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到期的理財產品中,未達預期收益的產品有一個共同點:掛鉤股票或直接投資股票。銀率網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未達預期收益的32款理財產品中,超過一半的產品是股票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占比達56.25%。
“鏡花水月”的收益率
數據統計,2014年一季度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6.74%,平均投資期限為120天。按照掛鉤標的劃分,掛鉤股票票據類資產的ELN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較高,平均預期收益率達到15%。與匯率、利率、大宗商品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則低于整體平均水平,分別為5.02%、5.39%和6.48%。
如此高的預期收益率,使得這一產品從眾多理財產品中脫穎而出,吸引人們的眼球。然而,預期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銀率網統計顯示,2014年一季度,有32款理財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全部為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而在這32款理財產品中,超過一半的產品是掛鉤股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占比達56.25%。
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到期實際收益也遠遠低于宣傳,甚至不及非結構性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據銀率網數據顯示,2014年一季度,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為4.82%,相比平均預期收益率15%,相去甚遠。而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實際收益則為5.15%,較結構性理財還要高一些。
到期收益披露率34%
既然收益水平欠佳,為何銀行熱衷于向“貴賓客戶”推薦結構性理財產品?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為了完成銷售任務。
另外一位銀行理財分析師則表示,相比內資銀行,外資行更愿意設計結構化產品,一是外資行對衍生品交易比較嫻熟,二是結構化基礎化資產可以轉化為儲蓄存款,所以外資行比較愿意用結構化產品來拉高業務。
理財專家徐建明表示,結構性理財產品將資金一部分做安全投資,一部分做風險投資。以掛鉤股票的產品來看,如果同期股市表現不佳,收益情況就會比較難保證。
錢景財富高級分析師告訴記者,掛鉤股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卻經常由于觸發條件要求太高,最終想要實現最高收益率十分困難。此外,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不成正比。在市場經濟不太景氣的環境下,大部分都設計成了保本型產品。“但是這樣的弊端就是,為了保本,所謂的結構在整個產品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有些銀行僅僅是給產品冠以"結構"之名;其最終收益率主要還是來自貨幣資產的投資。”
數據顯示,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到期信息披露率遠低于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期間到期理財產品的披露率來看,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披露率為72%,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披露率僅為34%。這也意味著66%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到底如何,外界無從知曉。
3招選購結構性理財
篩選合適掛鉤品種
分析師殷燕敏建議,投資者在購買掛鉤類理財產品前,一定要篩選合適的掛鉤品種。投資者應該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標的市場掛鉤的產品。對掛鉤標的市場的判斷、投資時點的選擇,還有另外一些突發不可控因素等,都是影響結構性理財產品能否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的主要原因。普益財富分析師肖芳認為,投資者還是需要對相關的個股或板塊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針對性地篩選合適的掛鉤品種。
關注具體收益區間
建行理財經理建議,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做一個理財風險評估,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再進行相應的投資。在選購產品時,投資者可以比較各行最低預期收益,先將最低預期收益與同期存款利率進行對比篩選,然后再在各行之間比較。風險承受能力強的則可比較各行最高預期收益。
選擇適合掛鉤收益
殷燕敏建議,投資者要具備一定的市場基礎知識,在把握好收益類型中的幾點要素前提下,對標的市場有自己的判斷,選擇與自己預期一致的產品,避免盲目投資。此外,投資者也需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來選擇不同的收益掛鉤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