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向來以穩妥得人心。不過,在銀行理財產品中,開始被各銀行爭相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卻成為“最不靠譜”理財產品的代名詞。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有24款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這些產品也均為結構性理財產品。理財分析師更估計,結構性理財產品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概率應低于五成。
僅35%結構性理財產品披露實際收益
最高預期收益率動輒8%以上,這是結構性理財產品給投資者許下的美好諾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掛鉤基金和股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高達11.57%、9.75%,掛鉤匯率和利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盡管收益率較低,但仍達到 4.45%和5.38%,高于同類投向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
不過,對于結構性理財產品而言,這樣的收益率,或許只能聽一聽。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有6502款,其中,有24款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而這些產品也均為結構性理財產品。
相關數據則顯示,2014年一季度,到期的564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中,僅199款披露了到期實際收益率,披露率為35.28%。在披露了實際收益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中,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產品占比為83.92%。“到期披露率僅為34%,說明所統計數據僅是冰山一角。”理財分析師指出,以目前披露的數據來看,八成以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是達到了預期最高收益率,但這并不能說明80%以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能夠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事實上,通過近些年來媒體曝光、投資者投訴等渠道,可以大致判斷結構性理財產品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概率應低于五成。
銀行多選擇回避披露到期信息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投資者長期以來把銀行理財產品當作是類似于存款的“安全”產品,因此不論哪類產品出現未達到預期收益率的情況都會投訴銀行,致使銀行出于保護其聲譽的角度,對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到期信息披露選擇回避態度,尤其是以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主的外資銀行,其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信息很難獲得。
那么,為何結構性理財產品最高收益率如此不靠譜呢?“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收益是由固定收益證券和金融衍生工具所帶來的收益共同決定的,銀行在產品收益設計上通常將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率與金融衍生工具的最終投資標的表現相掛鉤,投資者是否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益率取決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資的收益大小。”一位股份制銀行私人銀行部理財師表示,在這種結構設計下,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形式和其他理財產品不同,其預期收益為一個區間,收益區間可以是從負值到一個較高的正值,即意味著投資者可能有超高收益回報,也有可能虧本的概率存在。
據悉,目前中資銀行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基本都引入了保本條款。但是一家國有銀行理財師在接受采訪時亦提醒,盡管寫著保本收益,但目前不少結構性理財產品的保本只有90%,這意味投資者仍有損失10%本金的風險。
三招挑選結構性理財產品
該如何挑選結構性理財產品避免踩雷呢?對此,理財師給出三點建議。
1、要熟悉掛鉤標的
最好選擇掛鉤標的是自己所熟悉的投資品種,自己對該投資品種的走勢有一定判斷,結合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方法分析,產品獲得預期高收益的概率是否較大,再做投資決策。
2、要看清保本比例
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以保本型居多,但一定不要認為保本就是100%保證本金安全,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中的保本比例,有的產品為部分保本產品,如保本比例為90%。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結構性理財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類,這意味著即使本金全部虧損也是有可能的,因此收益類型、保本比例在購買時一定要看清。
3、分散投資
結構性理財產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對較低,也有可能虧損本金,因此投資者在購買時,最好是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資資金進行投資,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