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新出爐的世界銀行報告顯示,按照購買力平價的方法計算,今年中國的GD P將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這大大出乎中國人的意料,沒想到這么快,當然這個計算方法確實有點兒戲,有點不是太科學,不是太準確。
在這個世界銀行報告中,后面有一段文字非常地刺眼,同時批評了中國經濟的發慌質量堪憂。這是報告中非常重要關鍵的一段文字。
而在2013年最新的世界銀行人均GDP的排行榜,這是按照名義匯率折算出來的,中國排在了第83位,只有6747美元。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30年粗放式、外型總量擴張的增長,把總量確實做大了,但是整個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依然是處在相對落后的位置:第一個,就業結構和G D P結構完全不對稱,這是一個畸形。第二個,中國的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在這樣一個產業結構下面,真正的漲工資或者說增收入的可取的唯一途徑是什么呢?就是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業,讓中國的工人,讓中國的勞工能夠有更高的勞動生產力,這才是創造財富、提升工資的唯一合法合理的科學途徑。除此其他都是歪門邪道,我們說炒房致富、炒股致富那都是騙人的。
炒房的如果現在再買房就是傻子
而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國情的現狀,這是中國投資者,中國家庭理財的最基本的觀念。中國的經濟一個是出口導向,再一個是投資導向,這兩駕馬車狂奔帶領我們GD P以高達10%的速度增長。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在資本的積累過程當中,在投資快速膨脹過程當中,人們都愿意去賺快錢,發大財,所以投資的增長具有剛性擴張的沖動,也在另外一方面逼迫消費比重的下降。
在2007年,當中國的GD P狂奔到強弩之末的時候,2007年GDP高達12%—13%的增長,當中國的工業產能,重化工業產能擴張到極致的時候,一場中國的大牛市也走到了盡頭,與此同時非常不湊巧的是,世界性的大危機爆發。在原本重化工業嚴重產能過剩的強弩之末這一時間窗口,我們來了一個四萬億的追加,表面上說四萬億是投向民生工程,實際上絕大部分投向了基礎設施,高鐵、地鐵,但是也附帶了房地產,凡是跟高鐵、地鐵捆綁的房地產都屬于政府眼中的基礎設施。
最近10年的房地產的大開發所助推的房地產大泡沫,在極大程度上引發了全民炒房的激情,可以說在限購以前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凡買必漲、凡買必賺。這非常類似于2006年到2007年的股市,瘋狂的大牛市,凡買必漲,凡買必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中很多在金融危機前后暴發暴富的家庭,都是因為買房囤房而拉開了和別人的財富差距,錯失了金融危機前后這一段買房囤房的絕佳時機的人就錯過了絕好的發財的機會,如果現在再買房那當然是傻子了。中國的房地產這種大開發、大泡沫可以說在金融危機前后推向了極致,它制造了社會的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的格局,而且我們看到了地方政府也被拖入了沼澤。
“理財就是發財”這是最大的一個誤區
當今的中國人怎么理財,其實理財這個東西我們很多人沒有搞懂,理財是為了什么?為什么理財?理財很簡單啊,就是發財。這是最大的一個誤區,其實理財應該有一個目標,在發達國家,西方國家理財的目標非常清晰,西方人理財的最終目標就是為養老而投資,他把養老看做是人生最重大的一項儲備,他所有的投資理財都是圍繞著以養老為中心來展開的,當然在發達國家他們有著完善的社保,所以他們既可以有消費的信心,還可以有投資的勇氣,所以一般來講,西方人不需要有很多的存款。作為家庭理財,它是一個家庭單位,從家庭的角度講,他的養老目標的理財是具有長遠目標的,它有長期性,還要求這個投資是理性的,它要有穩健的投資風格,另外還要有某種投資組合,通過投資組合來分散風險。不可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也不可能一夜暴富,那樣的理財絕對失敗。所以任何的個人、家庭的理財首先要想清楚你的理財目標是什么,如果你要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那你去夢想吧。
炒股是中國人曾經經歷過的,中國人認為炒股是可以暴富的,所以很多的股民他們進入股市的動機很簡單,就是賺快錢,就是要發大財,就是要一夜暴富。結果是自行車進去,空手出來。炒股往往虧損多。
其實炒股,無論是中國的股市還是發達國家的股市,從長期觀察來看,短炒者都是虧損的。為什么?道理很簡單,如果我短炒都可以賺錢,我每天把炒股當做我的工作、當做我的職業都能賺錢的話,沒有人愿意上班,誰愿意去看老板的那副嘴臉,都愿意自己去輕松地點鼠標,然后快進快出賺大錢。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個國家怎么可能還有股市呢,股市早就跨掉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短炒者是賺不了錢的。要想賺錢最簡單的就是傻子法則,最簡單的股市賺錢的辦法叫做傻子法則,踏準節奏,低買持有,找準契機之后賣出,這叫長期投資,一定可以穩賺不賠,這是絕對的真理。在中國的股市走勢當中,無論是在低谷的300點、500點還是在高峰的6000點,無所謂,只要你踏準節奏,在相對的股市低點買入,耐心地持有,總有相對高點的,你如果沒有辦法準確去判斷一個大熊市和一個大牛市的頂部,不要那么貪心,就像楊百萬說的,魚頭魚尾你不要吃,你吃魚身就可以了。在一個相對的底部買入,耐心持有,在一個相對比較高的高位賣出,這樣的長期投資一定是可以穩賺不賠的,這叫傻子投資法。真正炒股虧的都是短炒者,快進快出者,而穩做長期投資的,絕對是只賺不賠的,當然你不能做反,你說我在6000點買進,那再精明的人也會虧,所以長期投資也不會反向操作。
房價不跌的預期實際上已經打破
房地產的大開發我們說已經進入了強弩之末,當然有的人認為將來還可以在三四線城市,到農村去開發,那個東西我沒法預料。隨著房地產的大開發,房價大漲,地價大漲,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方說拆遷難,由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拆遷的高成本。再就是高地價引發的房地產腐敗,地方政府的官員腐敗,地方政府被房地產市場綁架。另外就是地方債務平臺的擴張,地方政府之所以敢大膽地舉債是基于房價不跌,地價就不跌,政府就有地可賣,就可以還債,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但這是很荒唐的。
房地產的大開發現在越來越困難,房地產作為一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確實是到了非常饑渴的地步,怎么解渴呢?銀行在縮緊貸款,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找民間高利貸,找私募,再不就搞信托,付出百分之十幾的利息不行的話,那我就付出20%、30%的利息,總之一句話,我要拼,我要賭,這就是目前很多中小型房地產開發商都在狂賭的游戲,也許他們是在做最后的晚餐。現在中國房地產的融資基本上就是高成本、高杠桿,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潤被天價地皮以及高融資成本在不斷擠壓。在這種情況下面,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和央企的房地產公司他們日子可能會好過一些。
即便從銀行來貸款也是有很多附加成本,更多的是來自民間,來自私募,來自理財產品,來自信托產品,它的成本一般把中介費加上都高達接近20%。這樣一個恐怖的融資鏈,房地產的融資鏈隨時可能斷裂,所以房價不跌實際上傻子都知道,它不可能再成立了,房價不跌的預期實際上已經打破,再不能跟2009年比,狼來了狼來了這不是假的,真的狼來了。所以現在的房價應該是必跌的,一個原因就是房價已經到了天價,房價上漲不是沒有局限的,它面臨著很多硬約束的環境,收入、開發成本,當然還有總供給量,現在很多城市家庭一般持有的房子都兩三套,中等收入都是兩三套,既得利益群體,都是幾十套,將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一出來,大量的存量會出籠。所以房價不跌的預期已經過時了,真的是狼來了,現在買房就不是金融危機情況下的買房,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如果金融危機情況下買房是凡買必漲,凡買必賺的話,那么現在買房凡買必跌,凡買必虧,現在買房虧損的概率遠遠大于賺錢的概率,不要去博,老百姓去博的話是劃不來的。
現在的“債”大家不要隨便買
金融危機之后中國人的理財從股市、房市、金市轉移到互聯網、影子銀行、理財產品,一個重大的背景就是中國的金融管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存貸款利率管制,再一個就是銀行貸款額度的管制。
金融危機之后銀行貸款的規模擴張受阻給影子銀行一個極好的、極大的發展空間和擴張機會,所謂影子銀行就是在銀行體外衍生出來的新型的融資工具、融資產品,就包括我們所講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經銷的非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這些都屬于影子銀行他們提供的新型的以融資為動機、為目的的這些新型理財產品。他們在銀行的貸款受阻情況下,一方面銀行大力推廣這些產品,另外一方面我們炒房、炒股、炒金這方面受阻的投資者紛紛把收入或者他們的財富轉向影子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上來,所以這里是兩股動力,內在發展動力和外在管制的壓力都極大地觸發了影子銀行的爆發式增長,帶來了中國在金融危機之后這幾年改天換地的融資革命。
過去沒有理財產品,沒有私募,沒有影子銀行,大家都只有存款和國債的情況下,所有的債都是有國家信用背書的,包括國有企業發的債都等同于國債,所以你不用擔心那個債還不了,那叫做剛性兌付。但是現在的債大家不要隨便買,現在我們的企業債有垃圾債,中小企業的私募債、集合債,我們還有很多來自信托的債務,理財產品里面的債,這種東西大家不要隨便買。只要是投資就會有風險,只要是投資就是不保本的,所以保本預期收益達到多少那都是胡說八道的,真正有沒有違約不是它的宣傳口號說了算。所以從這方面講,我們要回歸市場的法則,只要是投資就會有風險。
把握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辯證關系
今天中國人有錢了,中國的富人錢放在哪里安全,錢投到哪里可以生錢,這都是重大的問題,中國目前首要的就是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涉及到整個宏觀金融和整個金融的體系、金融的環境,對中國目前來講,GD P需要去工業化,去過剩產能。我們需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節能、降耗、環保減排。我們要構建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新興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另外我們還要推進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放心保)與銀行破產),我們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開放資本管制,讓人民可以自由地擁有外幣資產。我們還要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把地下錢莊、地下私募統統導入陽光的金融市場,另外就是從商品輸出大國走向資本輸出大國,這應該都是未來30年中國需要做的改革開放。
在這里我們主要把握的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之間的辯證關系,中國目前的改革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怎么做到去行政化,用法治代替人治,這樣子來推進中國市場經濟的順利前行。
嘉賓簡歷
董登新,教授,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兼任湖北省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