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產生的糾紛時常見諸報端,“不知道產品是什么”“為什么沒有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等,客戶不得其解。其實,作為銀行的儲戶,客戶本身必須以投資者的心態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在選購前,應該對自己以及將要購買的理財產品有更清楚的認識。此外,有些容易被忽視的盲區,也需要注意。
1購買前你要了解的三大項
首先,高收益永遠伴隨著高風險,在準備投資前,應先認識到自己能承受多大的風險,再去了解不同產品的風險,在確定風險承受能力后,再選擇屬于這一風險級別的理財產品。
其次,由于理財產品不能提前贖回,不少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后,卻因臨時急需資金無法滿足而帶來極大不便。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前,要確定自己的資金用途。
第三,理財產品的收益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因此對不同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進行比較很重要,但很多市民會把穩健型理財產品與高風險產品或股票型基金等比較,其實這是不合理的,穩健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應與同期限的儲蓄、債券或同類產品比較,再進行擇優選擇。
2那些容易忽視的盲區
盲區一:募集期資金按活期存款計息
銀行理財產品根據產品期限的不同以及理財產品系列的不同,有3~10天的募集期,在此期間客戶的資金處于鎖定的狀態,按活期存款計息。
例如某銀行發售的一款39天期產品,認購門檻為10萬元,預期收益率為4.1%,募集期為3天,這是最短的募集期。而它的另外一款119天期、認購門檻為10萬元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4.9%,募集期為7天。
盲區二:到期日不是資金到賬日
銀行理財產品到賬日一般為到期日的1~4天, 比如一款理財產品的到期日是5月15日,那就是指投資運作期到5月15日。但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并非就是5月15日一定回到他的賬戶上,因為在產品到期后,銀行還需要一個資金清算的時間,一般是1~4個工作日。因此,提前做好資金規劃,以避免自己在急需用錢時,因到賬日過長而產生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
盲區三:預期收益率也要擠水分
在計算實際收益率時,應該把募集期與到賬日的日期加上,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計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擠出收益率水分。
比如,天津銀行一款180天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投入資金為10萬元,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95%,其募集期為8天,在到期日的第二個工作日到賬。按照預期最高收益率、180天的期限來計算,這款產品預計最高收益為2441元,加上募集期以及兩天的到賬時間,按190天來計算年化收益率,其年化收益率大概為4.69%,比預期收益率低0.26個百分點。
盲區四:銀行收取的費用
一款一年期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是5.5%,銷售費率為0.45%,托管費率為0.05%。客戶投資了20萬元,一年下來理財收益是11000元。但實際上,客戶看到的5.5%的收益率是已經扣除過銷售費率和托管費率的費后收益率。而真實的理財收益率應該是5.5%+0.45%+0.05%=6%,也就是說銀行從客戶那里收取了1000元的隱性費用。
因此,買理財產品時記得多點心眼兒,多問問理財經理、多看看理財說明書,盡量挑選隱性費率低、起息早、到賬快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