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創業投資 » 從源頭入手治理銀行理財亂象

從源頭入手治理銀行理財亂象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5-26 08:27  瀏覽次數:23
   我國銀行理財市場歷經近十年的爆發式增長,在規模急速飆升、做大做活財富管理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斷派生出各種負面現象,如理財資金流向不透明、期限錯配、表內表外騰挪、違規代售、剛性兌付,甚至嚴重偏離“代客理財”軌道、使理財產品異化等,由此積聚的風險問題業已成為銀行理財市場健康良性發展的掣肘,也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很顯然,急速擴張之后,銀行理財市場已經到了必須正本清源、規范轉型、有效隔離風險的重要關口。在此背景下,近期央行明確表態要整頓同業和理財業務,市場也傳出銀監會將對銀行理財實施分級持牌和分類監管的消息,這意味著,銀行理財市場的整肅與監管將進一步強化與升級。
  從央行官員明確表態要“整頓各類理財業務”,到銀監會將對銀行理財實施分級持牌和分類監管,相關部門整頓銀行理財業務的決心可見一斑。
  近幾年來,銀行理財業務在持續爆發式增長之后,違規代售、巨額虧損、資金投向不明等亂象不斷浮出水面,銀行與投資者之間的糾紛案件時有發生。
  監管和市場總是處于雙向互動中。在此背景下,對理財業務的“重典”整肅在所難免。
  分級持牌 分類監管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末,銀行業理財產品余額達到9.5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8萬億元,同比增長41.8%。
  雖然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理財產品日益豐富,客戶數量快速增長,但理財產品一直未擺脫騰挪信貸額度手段的角色,部分金融機構將理財產品當作監管套利的手段,以畸高的預期收益吸引投資者,產生兌付風險,導致理財案件頻發。
   理財業務不規范發展,極易把投資者包括社會公眾導向追逐短期高利,不追求長期回報,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將產生極大的溢出效應。
  “目前市場上多數高收益理財產品都是城商行等中小銀行發行的,由于城商行的風險管理能力較弱,極易與投資者產生兌付糾紛。”有業內專家直言。
  今后這類現象有可能被杜絕。有消息稱,銀監會將對經營理財業務的銀行分為ABC三類,分級持牌、分類監管,而部分風險管控能力較弱的銀行,將不能發行理財產品,只可參與代銷。
  據介紹,三類持牌標準的主要區別是在投資方向上。其中,C類銀行只能代銷,不能發行管理理財產品;B類只能投資高等級信用債等風險等級相對較小的標準化資產,不能投資“非標”(非標準化債權資產);A類投資范圍最廣,而且只有A類能投資“非標”,投資比例依然要滿足“8號文”要求。
   “分級持牌、分類監管是國際通行做法,這應該為國內所借鑒。先確立一個行業公認模式,達不到相關要求不能拿相應牌照。”交通銀行(601328,股吧)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馬續田在接受采訪時說。
  馬續田進一步表示,按照國際上的經驗,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綜合牌照,要求銀行的運作模式、風控能力、信息披露、人員隊伍、IT系統達到良好水平;第二類牌照允許開發簡單理財產品,相應對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要求不那么嚴格;第三類牌照只能做代銷,不能自主開發產品。三級持牌,每級分類監管。
  “銀監會對理財業務的分級管理與國際通行做法類似,做到了與國際接軌。”一位民生銀行(600016,股吧)金融市場部人士如此評價。
  從源頭上堵住風險
  在業內人士看來,分級持牌、分類監管有利于銀行理財業務健康規范發展。
   “銀行的理財業務是一種跨市場的、不同于傳統業務的新興業務。銀行理財業務未來有可能發展成為除存貸匯傳統業務之外的一個重要的新興業務領域。”光大銀行(601818,股吧)零售業務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必須看到,在中國財富總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這塊業務的前景是無限廣闊的。實行分級持牌和分類監管制度既有利于保護創新,使理財業務更加健康發展,又可以推進市場的規范發展。”
  對銀行來說,“分類監管的實施,將會鼓勵在風險控制、從業能力建設、內控、銷售團隊以及平臺建設方面投入比較大的、能力比較強的銀行多開展理財業務創新。”張旭陽認為。
   “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規范市場發展。”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財富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增武表示,“現在不少中小銀行是在變相地為歸屬地的地方政府做信貸支持,這是下一步需要規避的現象。”
  目前,一些中小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很模糊,大部分產品的說明書中沒有披露具體投向,部分資金流向地方城投公司或基建項目。
  有專家表示,銀行資產通過同業轉換變為表外資產,進而為地方融資平臺“輸血”的情況并不少見。例如,銀行可以通過過橋企業將地方融資平臺公司與信托公司對接,將信托收益權轉讓給銀行做理財計劃,使平臺公司獲得資金。
  盡管“8號文”限制了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的比例,但此后部分銀行又開始用“創新”的方式規避監管。“一是非標資產投資沒有完全比照自營貸款管理;二是大量發行機構理財產品作大分母;三是以將相關資產從理財賬戶轉到自營賬戶,通過"互買"、"過橋"等方式反映在同業資產等項下。”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告訴記者。
  “要堵住風險,必須從源頭上治理,使那些投資管理能力差、風險控制能力弱的銀行徹底遠離理財產品發行。”該人士說。
  加快向資產管理轉型
  “應從"影子銀行"走向陽光,不能在表外再建一個資產負債表,通過信貸擴張的方式來做理財,要真正回歸資管,用資產管理這種市場化的投資理念來做資產管理。”馬續田表示。
  此外,馬續田認為,理財產品在投資的組合上,不能再以非標或者信貸類的投資品為主。“如果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能夠快速發展,信貸資產交易市場能夠建立起來,那么目前的非標債資產是沒有價值的,因為目前銀行做非標債無非就是信貸出表、貸款規模限制的需要,如果將來信貸資產能找一個市場化的方式出表,那么就不用理財資金來投資了,如果在此之前沒有具備市場化的投資能力,那么當信貸資產轉讓市場真正建立起來的時候,銀行將是非常被動的。所以在現階段,銀行必須逐步減少對非標資產的依賴,逐步減少對信貸、對客戶的依賴。”他說。
  最后,在產品創新上,要加快從預期收益率型產品向凈值型或所謂的“業績基準+分成”模式等市場化定價模式的轉型,真正打破“剛性兌付”和“存款性”理財產品的定位。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