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年中考核又迎來了倒計時。今年,在監管層強化清理影子銀行業務,以及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銀行“吸金”壓力猶存,且資金成本在增加。目前,銀行加大了中長期理財產品的發行,一方面是為季末考核提前準備,另一方面則是在監管層治理非標資產的背景下,增加資金的穩定性。
銀行提前“吸金”防季末“錢緊”
近日,記者走訪各家銀行了解到,5月19日-22日發行的45天或以上期限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有所增多,且收益率普遍在5%左右,城商行略高。多家銀行的浮動型產品收益率都保持在高位運行。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銀行之間比拼的收益率不算高,但從5月份開始也有收益率上升的趨勢。此外,從目前銀行在售的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來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較多,而這些高收益產品的門檻也有所提高,不少產品的起售點都在10萬元或更高。
分析人士判斷,銀行借理財產品提前為二季度末資金流動性布局,“吸金”大戰已悄然打響,預計6月初還會有銀行推出收益率在7%以上的理財產品。
監管層治理非標利好理財收益率
隨著監管層規范銀行非標資產,理財資金投向無疑會做進一步調整。按照前不久公布的127號文的規定,以及監管層早前的要求,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將由總行統一設計,分支行只負責銷售。
理財分析師判斷,127號文將從兩個方面利好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首先,銀行理財有不超過35%的比例投資于非標資產,未來銀行對非標資產要求更多的制度溢價后,非標資產本身收益率將會上升,從而也將拉升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其次,銀行攬儲的壓力將會增加。
127號文規定,單家商業銀行同業融入資金余額不得超過該銀行負債總額的1/3,因此,未來銀行融入同業資金對接非標資產將受到限制,更多將依靠攬儲。
一份理財分析報告指出,“實際上,2013年4月銀監會下發的8號文,對整個理財市場造成了較大沖擊,也使得市場對銀行表內外非標監管套利政策風險的擔憂。據我們調研了解,原本需要在2013年末達到8號文要求的銀行投向非標資產的理財產品,考慮到2013年6月以后的流動性問題,而被監管延后至了2014年一季度末。目前來看,可能仍有部分銀行沒有達到監管要求。我們預計,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考慮到信用風險的上行壓力,監管對存量理財非標壓縮的監管時點達標強制性將有所弱化,存量達標期可能會被推遲到今年三季度末甚至年末。”
投資者應配置中長期產品鎖定收益
實際上,各類固定資產的價格都會以市場資金利率作為重要參考,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今年以來在宏觀經濟面弱勢的情況下,資金面寬松的狀況可能會在宏觀微調下持續呈現,市場預計,今年內貨幣政策整體是穩中偏寬松。
統計顯示,5月12日-16日發行的1個月至3個月(含)期理財產品39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0%;3個月至6個月(含)期理財產品18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33%。理財分析師建議,投資者年中應該首選中長期(6個月以上)理財產品以鎖定收益。“5月中旬到6月末這段時間內,出現高收益率理財產品的幾率更大,目前投資者可先把資金投資30天左右的理財產品,屆時再購買更高收益的產品,這樣可實現資金的無縫銜接。”一位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