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小長假,又遇銀行“中考”大限臨近,逢節必過的銀行抓住“機遇”大打節日營銷牌。記者注意到,雖然各家銀行紛紛推出專屬理財產品搶灘市場,但不論產品收益率還是投資者購買的熱情度,都顯得不溫不火。有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真正的考核期應該是在6月底,屆時,理財產品收益率上漲的可能性更大,投資者不妨先觀望一段時間。
各行都搭“順風車”
在金融行業,節日與理財產品好像一對孿生兄弟,銀行“傍節”營銷幾成慣例。今年端午小長假,這種情況尤為明顯,因為兒童節巧遇端午節,銀行借此“雙重”促銷理由,“節日營銷”再度發威。
“"乾元——金粽飄香(端午節節高)"2014年第8期理財產品,10萬元起,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60%,產品期限(不含產品到期日)為91天”“陽光穩健型兒童節理財貴賓專屬產品,產品期限211天,5萬元起,預期年化收益率5.8%。”……昨日,記者走訪了省城多家銀行營業網點得知,“兩節”將至,專門針對兒童節、端午節的銀行理財產品扎堆面市,起存金額大多集中在5萬元起和10萬元起,預期年化收益率在4.6%至6.0%之間。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這兩個節日所推出的專屬理財產品,期限均作了“調整”,思路也變為“放長線釣大魚”,時間由原先的超短期(10天)、短期(1個月)改為3個月及6個月以上。記者還發現,在購買方式上也更顯得“人性化”,投資者可以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方式購買。
“審美疲勞”漸失寵
“這兩天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和去年真是沒法比,今年5.5%就算高了,我看意思不大。”昨日下午,在某股份制銀行北大街支行,市民高女士看著銀行大堂內的理財公告欄對記者說。隨后,記者又隨機采訪了20位市民,對于“是否有購買銀行節日專屬理財產品意愿”的提問,七成受訪者表示,如果手頭沒有閑錢就不會刻意購買,三成受訪者認為銀行“傍節”賣理財就是一種營銷手段,噱頭大于實際意義,所以“不陪銀行玩游戲”。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許多節日理財產品都會在產品發售時標注“某某專屬”或“專享”字樣,但本質上與一般理財產品無異,市民在選擇購買時,仍需關注產品說明書,了解其類型、風險、投資方向等。同時,每年6月底才是銀行面對“中考”的關鍵時間節點,而且6月最后一個星期至關重要,理財產品收益率屆時上漲的可能性也最大,眼下不妨先把資金投向短期,到時再購買更高收益的產品,讓資金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