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章女士最近想買能保本的理財產品,但發現很多理財產品說明書里并沒有注明“保本型”,而不同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描述則讓她感覺有些“蒙查查”。“是不是風險等級越低,理財產品的風險就一定越低呢?”不少人都存在這樣的疑問。
? ? 那么,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是如何評定的?投資者該如何綜合判斷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建行東莞分行理財師介紹,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都是自己定的,因此會出現同類產品在不同銀行的風險等級不同的現象。建議投資者最好根據產品的投資方向,來判斷其風險。
? ? 文/記者黃江潔
? ? 現象:不同銀行同類型產品風險等級不同
? ? 眼下即將到季末,不少人抱著季末理財產品收益率走高的預期,打算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市民章女士想投資幾款能保本的理財產品,她日前比較了幾家銀行的產品,結果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不同銀行推出的相同類型的理財產品,其風險評級卻不相同。“感覺是霧里看花。”章女士說。
? ? 例如,記者發現一款期限為94天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在某國有行被評為R3級,保本型;而在另外一家商業銀行,類似的期限為89天的保本型產品則被評為2級,非保本型。
? ? 調查:風險等級由銀行自行評定
? ? “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確實是由銀行自己評定的,各家銀行都有自己的評定標準。”東莞某大型商業銀行的一名理財經理黃女士坦言,目前市面上的理財產品種類繁多,但對于風險級別,業內卻缺乏統一的標準。標準不同,也就造成了同一類型的理財產品在不同銀行的評級不同。
? ? 不過,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中曾規定,理財產品風險評級結果應當以風險等級體現,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五個等級,并可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分。
? ? 而理財產品的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則有相關限制。“每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其保本產品的規模都是受限的,當保本型產品規模達上限后,其他本質上是保本型的產品也只能注明"非保本型"。”東莞某國有商業銀行一名理財經理透露。
? ? 專家意見:
? ? 判斷風險主要看投資方向
? ? “由于保本型產品都有規模限制,因此市面上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型,但并不意味著本金可能受損。”建行東莞分行理財師姚強指出,通過看保本和非保本來判斷一款理財產品的風險并不可靠,而各家銀行自己定的風險評級,又顯得比較模糊。“要清楚判斷一款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最好首先弄清楚該款產品的投資方向。”
? ? “一般而言,保證收益類產品的風險最低,這類產品預期收益率不能實現的概率極低,一般本金也不會虧損。其投資對象主要是貨幣基金。”姚強介紹,這種產品有些類似于眼下很火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如余額寶、微信通等。
? ? 其次是投資于國債、中央票據等債券類的理財產品,這類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不能實現的概率低。姚強介紹,而投資于債券基金、同業存款、債券回購等金融工具的理財產品風險則比上述兩種略高。而一些信托產品和私募產品則屬于高風險產品,本金虧損概率較高,收益波動率也較大,不過相應的,這類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很高,看上去充滿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