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草根創業”,出自國家領導人講話中的這些“平民語匯”,讓我們聽來感覺分外親切,因為,它讓我們回憶起了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全民創業的美好時代。30多年前的中國,在擺脫了“文革”噩夢以后選擇了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從官方到民間對于經濟發展建立了廣泛的共識,用民間語言來敘述,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自己的力量實現致富夢,創業致富成為年輕人的正當追求。不管你是什么樣的出身,只要你走對了路,就能一步步地擺脫貧困,敲開創業創富的大門。
? ? 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是,“大眾創業”、“草根創業”在上世紀80年代蔚然成風,它成為當時改革開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今天躋身于富豪榜的劉永好、宗慶后等成功人士,他們最初的創業,就是從并不起眼的小生意起步的。而更多的創業者雖然并未像他們那樣登上金字塔尖,但大都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他們共同的努力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奠定了發展的基礎。而他們的創業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固然有市場剛起步時機會比較多的原因,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其時權力尚未形成自己的利益需求,對于民眾的創業給予的是熱情支持的政策。
? ? 今天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完善,“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有了更好的條件。但是,一個冰冷的現實是,年輕人的創業精神反而冷淡了下來,他們更熱衷于進入國有企業,當政府公務員。而這種情況之所以會出現,與中國在告別上世紀80年代后社會經濟形態逐漸出現的變化有直接的關系。為了不斷創造經濟增長的高紀錄,政府確立了以擴大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市場資源開始向國有企業傾斜,民營企業在政府設立的重重審批關卡之下,其發展勢頭開始萎縮。像阿里巴巴這樣的成功企業,只是在國有資本尚未進入的新經濟領域打開了天地,而更多的集中于實體經濟的創業者則很難脫穎而出。在初期的改革使國家的財力增強以后,權力開始在對經濟利益的分配中設計出偏向于自己的機制,形成了權力支配下的固有利益群體。
? ? 這種經濟結構的板結化,不僅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而且遏制了民眾的自主發展需求,稀釋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精神,即使是一些已經很有規模的民營企業,也開始向國有資本靠攏。因此,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以政府的簡政放權為核心,實際上就是重新賦予民眾自主發展的權力,讓年輕人重新煥發出創業精神,投身于“大眾創業”、“草根創業”之中。一年多來,隨著這種以放權為核心的改革的不斷推進,民眾的創業精神正在煥發,我國社會經濟正在重新出現活躍態勢。今年1—8月,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800多萬戶,其中3—8月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后新登記注冊企業同比增長61%,出現了“井噴式”增長。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所帶來的最大紅利,它也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
? ? 相比于上世紀80年代,今天的創業者需要面對復雜得多的市場環境。即使政府支持創業,但是由于國有企業已經基本完成了在很多行業的“排兵布陣”,留給創業者的市場機會并不多,同時創業成本的高昂也會使很多創業者畏難而退。針對這種情況,還需要在未來的國資國企改革中作出通盤考慮,國有資本有必要退出一些競爭性領域,給創業資本提供市場機遇。同時,還需要政府拿出切實措施來支持“大眾創業”、“草根創業”,在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像上世紀80年代那樣對創業者“扶上馬,送一程”。上世紀80年代的創業者推動了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期待,今天的創業者,同樣能夠站在新的起點上把握住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