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最新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8月底,各商業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產品數量已達1758款,逼近2013年全年發行量。然而,由于結構性理財產品本身投資的標的較多,產品結構較復雜等特點常常讓投資者感覺“霧里看花”,加之其超高的預期收益率,投資者認購時更加難以抉擇。
? ? 有專家建議,在挑選結構性理財產品時有三個方面需要注意,投資者在選擇時需要三思而行。
? ? 本報記者 陳思源
? ? 1- 8月產品數量達1758款
? ? 據普益財富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商業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產品共計1838款,月均發行量約為153款,而2014年截至8月底,各商業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產品數量已經達到1758款,不僅逼近2013年全年發行量,而且月均發行量達到約219款,環比增幅高達43.14%。
? ? 從發行主體來看,2014年以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結構性產品發行量增長迅猛,1-8月份共發行結構性產品718款,總數直逼外資銀行的729款,不但與2013年同期相比增幅達到54.40%,而且超過647款的全年發行量。
? ? 除了股份制銀行,其他各類發行主體也不同程度地在結構性產品發行上有所發力,國有銀行結構性產品發行量與2013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5倍,達到288款,城市商業銀行則基本持平,農村商業銀行實現“零”的突破,出現了首家發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銀行。
? ?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結構性理財產品盡管迎來了發售小高峰,但寬松的流動性讓今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斷下行,與其預期最高年化8%甚至10%的收益率形成鮮明對比。記者了解到,以往,這類理財產品就是不達預期收益的“重災區”。
? ? 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今年結構性產品的發行數量較此前有明顯增長,但令人遺憾的是,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有所下滑,平均實際收益并未達到5%。“之前,有部分銀行有意隱藏收益表現較差產品到期信息的情況,已被詬病多時。”該業內人士稱。
? ? 數據顯示,上半年在24家有到期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銀行中,僅11家銀行披露了部分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有分析師認為,目前在非理性的市場環境下,銀行為了自保聲譽,對實際收益率表現較好的產品公開披露,實際收益率表現較差的產品則不披露。
? ? 穩定投資鎖定收益
? ? 不過,盡管結構性理財產品顯現了強勁的增長動力,但由于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標的多,產品結構較復雜。為此,有專家認為,投資者往往在選購結構性理財產品時并不能正確認識產品本身及自身購買能力。該專家建議,投資者無論選擇何種投資方式、何種理財產品,都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閑錢配置時間長短,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在購買掛鉤類理財產品前,應該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標的市場掛鉤的產品,對該掛鉤品種的走勢有一定判斷。”上述專家表示,從穩健的角度來看,掛鉤利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較高,掛鉤股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偏低,投資者要謹慎選擇。“其次,在選購結構性理財產品時,要問清楚產品是100%保本、部分保本,還是不保本。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以保本型居多,但一定不要認為保本就是100%保證本金安全,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中的保本比例,有的產品為部分保本產品。”上述專家認為,與此同時,結構性理財產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對較低,也有可能虧損本金,因此投資者在購買時,最好是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資資金進行投資,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