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認真做好風險評估
??? 根據銀監會的規定,目前銀行將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為5個級別,其中1級最低,5級最高。一般不建議投資者購買高于自身抗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目前銀行所售理財產品的等級大多在1至3級。
??? 2.預期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
??? 銀行理財產品所說的收益為“預期年化收益率”,這不等于實際收益。實際收益取決于理財產品期限、金額和預期年化收益率。
??? 一般而言,市民購買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理財本金×預期年化收益率×(實際理財天數/365)。如購買一款90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5%,起點為5萬元的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約為555元,預期收益率僅為1.1%。
??? 3.預售期兌付期只計活期利息
??? 銀行理財產品在預售期和兌付期都只計活期利息,因此在選擇不同銀行的不同理財產品時不要只看其預期收益率,更要看實際收益。比如同樣是上述理財產品,預售期和兌付期的天數越長,其實際收益就越少,因為錢被閑置。一般而言,預售期在7至14天左右,兌付期在1至3天左右。
??? 4.謹慎選擇不熟悉產品
???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投資固定收益類品種,包括債券、資金拆借、同業存款、信托計劃等,但每個人熟悉的投資領域并不相同,理財師建議對不熟悉的產品在購買時一定要謹慎。
??? 5.區分保本、結構型產品等概念
??? 目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和非保本兩個類型,其中保本類型占比不到20%,所謂保本就是保證本金不會虧損。大部分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
??? 結構型產品是相對固定收益型產品而言的,市場占比不到10%。所謂結構型產品是指在產品設計中嵌入了金融衍生工具,理財產品的收益與金融衍生工具最終投向的標的表現掛鉤的一類理財產品。國內的結構性產品主要掛鉤標的有股票、匯率、基金、利率、商品、信用、指數以及對以上標的組合掛鉤,而每一類標的中又有為數眾多的具體標的。需要注意的是,結構型產品的風險較高,收益由掛鉤標的市場表現決定,但基本是保本類型的,最大的風險是零收益。
??? 據《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