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敲下電腦回車鍵,發出這家新銀行第一筆貸款,標志著中國首家互聯網銀行的正式起航。依據南都記者的消息,微眾銀行即將在本月18日對外試營業,其間將通過內部分析和信息篩選,小范圍地邀請目標客戶群體參與本行的試營業,并逐步增加受邀客戶的數量。

? ? 去年3月份,國務院批準了五個民營銀行試點方案,這5張“純民營銀行”牌照引來了打破金融壟斷的熱烈期待,而由騰訊主導的前海微眾銀行正是其中一員。在5個即將出臺的“純民營銀行”中,與微眾銀行一樣吸引無數目光的是浙江網商銀行,它們受到的關注不僅是因為背后的互聯網巨擘騰訊與阿里,也是因為專注于亟待融資資源的小微企業及普羅大眾,更是因為它們是與傳統銀行完全不一樣的互聯網銀行——— 它們和公眾聯系最緊密,而且可能帶來的是金融與生活方式的雙重顛覆。
? ? 微眾銀行的起航,不僅是“純民營銀行”的破冰,更是互聯網銀行的破冰;不僅代表著打破金融壟斷實現金融體系多元化,亦代表著互聯網金融的探索與嘗試。
? ? 去年的12月28日,微眾銀行的官網上線,口號“科技、普惠、連接”以及“我們是銀行?我們是互聯網公司?我們是互聯網銀行!”以及下方的二維碼掃描接入,清晰地顯示出微眾銀行的定位——— 用微端(移動端)向廣大普通人提供小額金融服務的銀行。而在1月4日,微眾銀行的第一筆貸款發放,是通過手機攝像頭進行人臉識別并通過社交媒體的大數據分析經由軟件對貸款人的信用進行評定,最終計算出這位貨車司機獲得的貸款金額為3.5萬元。人臉識別更多是一個噱頭,其作用實則是在無需見面的情況下進行身份確認。比起傳統銀行需要面對面交易以及至少兩天的審核,微眾銀行的賣點顯然是由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帶來的便利與速度。
? ? 大數據,從來都是互聯網金融的殺手锏。依據客戶的消費習慣與喜好來判斷消費者行為,有助于設計產品進行精準推送,并提供決策支持,降低戰略風險,同時也有助于降低尋找客戶的成本。在大數據方面,擁有深厚電商業務基礎的阿里有著龐大的外貿小微企業數據積累,而騰訊更有優勢的是以微信為接入口積累個人客戶的偏好數據。這就是為什么,阿里在去年聯合7家銀行推出了“網商貸”高級版為自家互聯網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預熱,而微眾銀行則將“大存小貸”改為了為以工薪階層為主的客戶提供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全方位金融服務的“個存小貸”。
? ? 有觀點認為互聯網銀行的挑戰在于吸收存款,而其實“寶寶大戰”已經充分展示了互聯網金融強大的客戶獲取能力和通過社交媒體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維持的極強客戶黏度。相對于獲取客戶,以及為客戶提供精準而體貼的服務,對于互聯網銀行而言,更大的挑戰在于如何保證客戶資金的安全并科學地進行風險控制。
? ? 對于銀行而言,安全與風險控制至關重要。由于客戶獲取、風控、服務都將在線上完成,對于安全與風控的技術保障要求則更高。一旦風控技術保障出現問題,對于互聯網銀行本身的運營與聲譽都是致命的。不同于阿里多年來的B2B、B2C業務客戶和第三方支付平臺數據積累優勢,微眾銀行背后的微信支付及社交信息數據在二維碼支付被叫停的情況下是否足以建立信用評級系統仍有疑問,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良好的風險控制非常重要。而對于線上人臉識別可能產生的新詐騙方式,移動端對于手機的依賴導致手機被盜后的骨牌效應是否已有應對的方式,這些新方式產生的新問題,都需要一一得到解決。
? ? 無論從打破金融壟斷或是改變金融生態來看,互聯網銀行的前景都將值得期待。然而,在互聯網銀行時代,提供便捷和精準服務是由技術帶來的,風險控制與安全保障亦全仰仗于技術,是否能把握好技術這一雙刃劍,是互聯網銀行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 ? 作者:南都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