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安踏、匹克發布2012業績之后,3月26日李寧交出史上最差“成績單”,據其財報顯示,李寧虧損近20億元,門店減少1821家。針對李寧等本土品牌的業績下滑,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市場萎縮是本土和國外運動品牌的共同遭遇。
與本土運動品牌的陰云密布相反,阿迪達斯與耐克兩個國際品牌在中國,特別是在二三線城市卻表現出強勁布局勢頭。在阿迪達斯宣布大中華區2012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之后,前日阿迪達斯方面向本報記者透露,阿迪達斯將著力擴大在低線城市的滲透。
阿迪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新開的800多家商店有一半以上開在低線城市。此外,在其“通向2015”的計劃中提及,將在2015年以前實現在低線城市開店1400家的目標。截至目前,阿迪達斯已經入駐900個低線城市。此外,阿迪達斯強勁的競爭對手,耐克方面此前傳出計劃今年在中國新開40家-50家工廠店。
對于阿迪達斯和耐克在國內市場表現出“沉下去”的決心,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對本報記者表示,“阿迪達斯和耐克的下沉至低線城市將進一步蠶食國產體育品牌市場份額,他們可能希望以低價換取更大銷量。”
阿迪達斯和耐克原本走高端路線,與國產體育品牌進行差異化競爭,然而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這些國際體育品牌巨頭紛紛放低“身段”,加速在中國二三線、甚至三四線城市的布局,而這些地方多為本土品牌安踏、361°等品牌的主要“領地”。
低線城市是否已經成為阿迪、耐克清理庫存的主要渠道,兩家企業并未給出肯定答案。阿迪達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高嘉禮(Colin Currie)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的庫存還是很健康的。我們已經運用正確的途徑將適合的產品送到了正確的地方。”
針對阿迪達斯、耐克的下沉舉動,朱慶驊則做出如下評價,“從短期看,這可以保持國際體育品牌巨頭業績的高速增長,然而從長期看,這或將使它們的高端品牌形象受損。”
不論業內人士如何評判,阿迪達斯和耐克的下沉舉動顯然會是本土品牌的強有力的對手,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阿迪達斯、耐克擁有巨大的品牌影響力,在國內競爭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朱慶驊認為,為應對競爭,李寧等國產體育品牌應該在提高創新力、增強管理能力、優化銷售渠道等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