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1年推出一款美元產品團購計劃后,日前星展也打出“團購”的營銷方式,推出6個月美元定期存款優惠活動。對進行團購式銷售,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所效仿,不過北京商報記者在仔細研究這些團購式理財產品后發現,團購式理財存在著諸多的風險,投資者在進行這種團購式理財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風險呢?
風險一:不成團拿不到最佳收益
眾所周知,團購需要人數達到一定的規模才可以成團并進而享受優惠,如果人數達不到,優惠也就不存在。如星展銀行最新推出的這一優惠活動詳情中表示,“集合越多團友,齊享越高定存年;累積達100人,即可尊享最高1.8%的年”。如果人數不夠100人,10(含)-50人,年利率為1.3%;50(含)-100人,年利率為1.5%;100人(含)以上為1.8%。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該活動截止時間還有21天,參團人數為214人。北京商報記者搶購后下載到手機中的優惠券信息顯示,由于人數已滿100人,可以享受1.8%的年利率和一份開戶大禮。不過,雖然目前的參團人數已經超過100人,但由于這一團購并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該如何保證所有參與搶購的客戶都會嚴格守約到銀行辦理開戶并辦理定存呢?
“團購結束后,如果到分支行實際的參與人數并沒有達到100人,那么此前承諾的年利率會否出現變化?”一位銀行客戶疑惑道。對此,該行客服表示,詳情還要咨詢當地的分支機構。北京商報記者在該行活動細則中注意到一句話,“上述利率只供參考,本行可隨時做出調整而不另行通知。于開立美元定存時,本行職員會向新客戶確定當時適用之年利率”。
這意味著,如果客戶是瞄準1.8%年利率而去,而實際參與人數不足100人,那就無法享受到這一預期收益優惠。實際上,其他的理財產品團購也一樣,如果最終參與人數不能達到成團的條件,所謂的優惠只是泡影。
風險二:容易產生銷售誤導
查詢了眾多的理財產品團購后,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優惠方式主要分為降低手續費、投資門檻以及獲得高收益。如參團的產品多為保險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甚至高達5%,但是產品本身也蘊含一定的投資風險,如果投資者在了解不夠透徹的基礎上購買,可能在出現風險后難以接受。
“客戶到商業銀行網點購買理財產品時,都要嚴格執行風險測評、配置適合的產品這些流程,即使是通過銀行網站網購的客戶,第一次購買我們也會建議到網點來辦理。而團購這類方式,不一定有完善的風險測評系統,而是更多地去宣傳產品的特點、優勢,從而將產品的收益放大、風險放低,對客戶容易產生誤導銷售。”一位股份制銀行方姓理財經理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如某保險公司正在團購的一款“好太太理財1號”產品,團購詳情包括推薦理由、產品特色、利率一覽、支付方式等,卻絲毫沒有提有何風險,連常見的“投資有風險”一語都沒有標注。所以,方姓理財經理提醒投資者,通過第三方機構團購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做好風險測評、讀懂產品條款、保留購買單據等。
風險三:難防
其實,不僅是商業銀行在推團購,北京商報記者在一些第三方網站上注意到,千足金金條、保險理財產品等都推出了相應的團購活動。黃金產品免去了工本費,保險理財產品表示參團可以享受低門檻、高收益、零成本、有保底的保障。
除了星展銀行的這一活動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多數理財產品的團購都借助于第三方團購網站。面對火熱的團購理財產品潮,銀率網理財師曾建議,投資者在團購理財產品時,除了要關注理財產品本身的投資風險以外,還要看打出團購概念的機構的合法性, 以及具體團購模式的合法性。
“比如說黃金,本身屬于貴金屬,運輸存在風險,貴金屬產品的成色、包裝、規格等需要現場鑒定,而普通投資者難以鑒別黃金制品的純度和真偽。同時,如果團購的標的物涉及,如果這類產品的門檻較低,那么可能會有非法集資的嫌疑,同時資金的具體投向也無從知曉。”前述方姓理財經理直言。
另有理財專家指出,普通人還是不要輕易嘗試“團購理財”,與可能遭遇的投資風險相比,獲得的收益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