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行業資訊 » 紡織企業冷熱不均 進口棉配額左右紡企命運

紡織企業冷熱不均 進口棉配額左右紡企命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4-15 20:01  來源:貿易谷  作者:貿易谷絡  瀏覽次數:191

     夏津縣最大的紡織企業之一,德棉集團的恒華紡織也干不下去了,已經轉租給浙江商人。現在夏津縣停工不干的紡織企業已經有10多家。8日,夏津縣某紡織企業負責人向經濟導報記者透露。

     10日,導報記者在夏津采訪時證實了上述消息。德州恒華紡織有限公司(下稱“恒華紡織”)董事長李振將企業的困境稱之為“政策性虧損”:“棉花價格與國外相差太大,進口棉花需要配額,企業競爭力被嚴重削弱。”

     與夏津縣紡織企業遭遇的普遍窘況不同,那些擁有大量進口配額的企業日子卻很好過。魏橋紡織(02698.HK)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去年實現凈利潤4.82億元,幾近翻番。究其原因,正是“使用進口棉比例增加”。

     夏津多位紡織企業負責人在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都對棉花進口配額的分配忿忿不平。“現在是進口配額決定企業的命運。企業經營的好差,不是看你技術、管理、成本控制,而是看你能不能拿到配額,大家完全處在不平等的競爭地位。”豐潤實業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孟令軍如此抱怨。

     “政策性虧損”

     作為夏津最大的紡織企業之一,恒華紡織曾是當地的“明星企業”。這家擁有近30年歷史的企業,最多時曾擁有2500多名職工。但如今,它已風光不再,正處在新人入主的敏感時期。

     恒華紡織職工向導報記者反映,因資金鏈斷裂,公司春節之后開工一直不正常。現在,公司已經被浙江的投資者接手,開工已經恢復到一半左右,接下來公司可能改名為“世紀恒華”。

     恒華紡織目前由德棉集團控股。導報記者在工商部門查閱到,恒華紡織注冊資金8000萬元,德棉集團以90%的持股比例位居第一大股東,德棉集團公司持有其余10%股權。 目前,浙江投資者并非直接控股該公司,而是注冊成立新公司——夏津世紀恒華紡織有限公司(下稱“世紀恒華”),由其以租賃形式運營恒華紡織現有資產。

     李振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恒華紡織作為一家老國有企業,本身在市場競爭中就有諸多不利因素,人員負擔、債務負擔等都比較重。而行業的宏觀不利因素,更使企業面臨“政策性虧損”,“國外每噸棉花價格比國內低五六千元,企業若進口棉花需要配額,去年恒華紡織只拿到幾百噸配額,屬于杯水車薪。”

     那么,在浙江投資者租賃經營恒華紡織之后,在棉花供應上會有所改觀嗎?世紀恒華執行董事王林華向導報記者坦言,棉花內外巨大價差給國內紡織企業帶來很大壓力,新公司尚未拿到棉花進口配額,未來公司將加大纖維等非棉原料的比例。進口配額拯救魏橋

     恒華紡織遭遇的經營困境,在有紡織名城之稱的夏津并非個案。

     “行業形勢非常困難,夏津已經有10來家企業停掉了。”夏津天潤紡織有限田紹慶說。導報記者也從多個信息源證實,除恒華紡織外,夏津縣的正平紡織、吉祥紡織、誠信紡織、利華紡織等一批小有名氣的紡織公司都已停產,部分企業甚至已經破產倒閉。

     行業遇到的問題,都是很明顯的。“棉花價格內外相差五六千元一噸,企業對外沒有競爭力,出口萎縮、進口棉紗大幅增加,國內需求也不旺盛,企業經營普遍都很困難。”

     那么,在此行業背景下,魏橋紡織何以實現凈利潤幾乎翻番,毛利大幅上升?

     魏橋紡織解釋稱,公司毛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本集團使用進口棉比例增加,進口棉價格較國內棉價格低,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盈利空間增加。”

     那么,魏橋紡織到底拿到了多少棉花配額?

     去年,魏橋紡織所在的濱州市爭取到棉花進口配額43.68萬噸;今年截至目前,濱州已經再次爭取到兩批共近20萬噸的棉花進口配額。在這些棉花配額中,魏橋紡織占了大部分。以濱州市今年第一批8.86萬噸配額為例,魏橋紡織占到了6.36萬噸。以此比例推算,魏橋紡織去年得到的棉花配額有望超過30萬噸。

     而在去年,國內外藁鄄蠲慷殖?000元,即使到岸稅后價差也超過4000元,30萬噸的棉花配額將為魏橋紡織節省成本12億元左右。這是一個天文數字,遠遠超過了魏橋紡織去年4.82億元的凈利潤。業界質疑配額透明性

     棉花進口配額拯救了魏橋紡織,誰來拯救那些沒有配額或配額很少的中小紡織企業?“全國大小紡織會議上,我們每次都說進口配額的事情,但沒有效果。我們一樣吸引就業,一樣納稅,但我們就像不是親生的孩子。”夏津縣天宏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廣厚抱怨道。

     山東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夏志林向導報記者介紹,國家發改委掌握著棉花進口配額的分配權,每年都會公布棉花配額的申請條件、分配原則等。但在棉花配額的分配過程中,業界對其透明性一直存在質疑。

     據國家發改委2012年文件,有條件申請棉花進口配額的企業包括國營貿易企業、2011年有進口實績的企業和紡紗設備5萬錠以上的棉紡企業。

     這個進入門檻并不算很高,但它的分配原則卻很模糊。國家發改委“將按照申請者的申請數量、歷史進口實績、生產能力和其他相關商業標準進行分配”。“在執行過程中沒有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分配的,人為因素很強。”劉廣厚說。

     在這樣的分配原則下,導報記者采訪的夏津紡織企業負責人,無一不提到了配額分配過程中存在的“權力尋租空間”,各種疏通關系的段子在這些企業負責人之間流傳,他們在笑談中透露著失望和無奈。

     孟令軍直言,如今的棉花進口配額已經“商品化”了,在各企業發揮神通、從國家發改委爭取到進口配額之后,一些配額會被拿到市場上買賣,有錢就能拿到配額。山東夏津潤通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田連臣曾對導報記者說,進口配額的買賣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去年每噸配額一度曾炒至3500元以上。呼喚同一起跑線

     “實行棉花進口配額制度,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保護國內棉農利益。”夏志林說。

     但如今,它的弊端也很明顯。“只要能拿到配額,1000噸就是四五百萬元的凈利。”李振如此說。

     “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這是國家的政策。但在現實中,中小企業卻面臨著種種歧視。去年,國家進口棉花超過500萬噸,按照每噸低4000元,拿到配額的企業相當于拿到200來個億的補貼,但小企業與此無緣,我們怎么在市場中生存?”劉廣厚說。

     正因如此,業內對棉花配額的質疑之聲越來越大。即使是不取消棉花配額,大家也都期望棉花進口配額的分配能夠更透明、更公正,以讓每個企業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此前市場曾傳言,今年的棉花進口配額將與中儲棉拋儲捆綁,企業拍得一噸棉花將獲得相應1/3的進口配額。“這有利于配額分配的公平性。”田連臣說。

     但如今,中儲棉拋儲已經進行近3個月,對于是否搭配相應的進口配額仍無明文規定。“從已經發放的配額看,并不是說與中儲棉拋儲相結合,配額的分配仍然以往年拿到企業為主。”孟令軍說。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