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破產之謎
一、從天堂到地獄的距離其實并不遙遠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龍頭企業尚德電力來說,相隔不過短短8年。2001年施正榮創辦尚德電力,2005年尚德電力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主板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次年,施正榮被評為中國首富。如今,尚德宣告破產重整,董事長施正榮被董事會罷免。甚至還卷入 “利益輸送”、“轉移資產”等諸般是非漩渦。尚德電力為什么會倒下?它對中國的光伏產業究竟帶來怎樣的影響?《經濟半小時》記者張碩尋訪權威知情人士,揭示尚德電力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
清明節后的P3工廠,一切工作還像往常一樣進行著。尚德破產重整的消息,并沒有給工人們帶來什么變化。負責組織生產的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熊海波向我們介紹,尚德的生產還在繼續,與破產之前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與幾年前相比,這里已經是另外一番景象。熊海波告訴記者,現在有2400工人,最多的時候,有12000人,那都是一年半以前的時候了。
在保證平日的生產的同時,尚德破產清算的工作也在緊張地進行著,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管理人,清算組組長楊二觀介紹,目前階段,催款是他們工作的難點。為了保證破產重整階段期間企業能有正的現金流,現在的尚德對每一個訂單的選擇都十分地慎重。
熊海波,現任尚德公司副總裁,2005年他加入尚德。他對一個月前,破產管理人進駐尚德的情景記憶猶新。熊海波:管理人帶著他們的工作小組進廠,我作為管理者之一,作為尚德人也參加這個會。”記者:當時什么心情?”熊海波:比較復雜,應該說從破產的角度來講,走到這一步覺得很可惜。”
2013年3月20日,尚德宣布破產重整。很多曾經陪伴尚德一同打天下的人的也都聽到了這個消息。楊懷進,與施正榮相識于1999年,是與最早施正榮一起創建尚德的伙伴,曾擔任尚德的總經理助理。張鳳鳴,與施正榮相識于1996年,在澳大利亞期間曾經與施正榮在同一家實驗室合作五年,歸國后曾擔任尚德第一任首席科學家。榮建國,在尚德成立期間,曾擔任無錫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曾經見證和參與尚德成立的他們,聽到這個消息時心里都是五味雜陳。
二、曾經見證了尚德成長的這些人無一例外都對尚德的衰落心存惋惜。那么尚德究竟是怎樣一步步走到破產的邊緣的呢?這還要從1999年的一個餐館說起。
1999年,兩個在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一見如故,楊懷進在異國見到了他江蘇揚中的同鄉施正榮。兩個年輕人一拍即合,打算歸國創業。
記者張碩:2000年,剛從澳洲歸來的施正榮和楊懷進,帶著項目計劃書,帶著筆記本電腦,來到我身后的上海技術交易所,聽他們宣講的,是一些上海的太陽能專家和投資人。施正榮走上講臺,慷慨激昂地說,全世界太陽能技術第一流的專家就是我。但是坐在臺下的聽眾沒有一個人表示感興趣,甚至有人對楊懷進說,你根本不懂中國國情。”
但是,意氣風發的楊懷進和施正榮并沒有灰心喪氣,從上海離開,他們又在山東、遼寧、浙江、江蘇的許多城市連連吃了閉門羹。直到有一天,他們來到了無錫。楊懷進:我們很幸運,就是說當初基本上不被理解的情況下到得到無錫市政府的這樣一個支持,特別讓我感覺驚訝的是無錫市的市委書記王佳俊,他聽了這個項目匯報之后,他立即就是說召開了這個幾家投資者的會議。無錫尚德就成立了。”
建立尚德的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初期啟動的資金需要八百萬美元。無錫國聯集團、小天鵝等幾家大國企,每家一百萬美元,就這樣為尚德籌到了第一筆資金。楊懷進:到位資金大概是五六百萬的美金,實際上都由無錫當時國有的幾家企業都分攤掉了,當時他(李延人)是經委主任,他的資源也是信譽個人魅力也是相當強的,他幫助了尚德早期的運營資金的問題。”
我們在無錫見到了這位原來的無錫市經委主任,也是尚德的第一任董事長李延人,在那時,施正榮常常稱呼他大哥。但是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考慮再三,還是沒有面對我們的鏡頭。當時正擔任無錫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的榮建國,至今還記著這個海歸博士“小施”剛來到無錫新區創業時的情景。榮建國:就是(像)這個我們平時傳說中的的學子背個挎包,有個筆記本電腦,打開電腦縱覽世界,看他的學習情況,看他的歐洲的生活情況,看他的這個產品的研發,他發明論文的,反正所有的財富都在這個筆記本里。”
與施正榮、楊懷進一起回國的,還有他在澳洲實驗室的同事張鳳鳴博士和澳大利亞人泰德。這三位博士、一位碩士被大家稱為尚德海外歸來的“四兄弟”。張鳳鳴:我當時是以尚德的首席科學家,然后兼這個技術研發中心的經理。當時就是創建研發中心,當時有一個新的起點,后來招聘這種技術人員,特別是研發方面的人員,再一個就是研發是國內最大的一條生產線。”
在無錫落地的尚德,也得到了無錫市和無錫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為尚德進入運營正軌大大縮短了時間和成本。榮建國:在很短時間內他已經完成了企業的串聯?,完成了計劃的報批,他要把美金的進口要報批的,作為剛起來的公司他沒有這個時間,沒有這個經驗再去建廠房,時間也不允許,條件也沒有,拿出現有的標準廠房無償的給他使用,應該說是我們也是一站式服務,站站有人管著,每個關鍵的結點都有人在那里支持著。”
雖然當時的尚德已經建成了國內最大、最先進的光伏產品生產線,但是由于市場銷路還沒有打開,尚德的生產資金還常常短缺。但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施正榮和伙伴們一起撐過了尚德初期最艱苦的時光。榮建國:尚德的起步,是人的努力,各界政府自支持,里面關鍵,應該說是和施正榮個人的魅力,個人的努力分不開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他周圍的創業團隊,團隊包括當時不是講四兄弟,他看見李(延人)主任總是叫大哥。”
但靠著兄弟支持和政府力挺,尚德這個幸運兒,很快就度過了初期資金短缺的困境。投產兩年之后,尚德就迎來了歐洲太陽能市場的春天。就在尚德第三條生產線投產的同一個月,德國政府更新了“可再生能源法”,對太陽能出臺了詳細的補貼計劃,德國對光伏電池的市場需求瞬間膨脹。而國內的光伏產業只有尚德一家有胃口吞下這塊大蛋糕,憑著先進的生產線,尚德很快開始賺錢。
然而,在尚德進入收獲季節的同時,施正榮最早的團隊卻在分崩離析,2002年到2003年,楊懷進、張鳳鳴、泰德,紛紛離開了尚德。
記者張碩:2004年,隨著第一屆董事會任期屆滿,李延人也離開了尚德,離開時,他只帶走了一百萬元的現金和一輛他開了幾年的奧迪A6,并沒有得到一分錢的股權。就這樣,四兄弟中的其他三人,以及第一屆董事長李延人離開了尚德。多年來,他們并未向外界講述過他們離開的真正原因。而隨著他們的離開,尚德也開始變成施正榮一個人的尚德。”
不僅如此,施正榮也開始醞釀讓國有股東退出尚德,以便為尚德登陸資本市場做好準備。在無錫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協調下,國有股東紛紛以幾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回報退出,尚德也為私有化和上市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