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引起市場普遍關注的IPO財務大檢查相比,證監會正在對券商資管業務的一次全面檢查似乎顯得波瀾不驚。但是在業界,此次檢查的影響卻十分微妙,關系到整個行業下一步的創新方向。
“會里這次資管檢查的工作底稿,內容很詳細,問題很尖銳很直白,態度不詳,但是確實有摸底的意思。”剛剛結束現場檢查的南方某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創新“越界”
風格保守的證券公司順利通過了檢查,但部分較為激進的券商卻遇到了麻煩。上周五,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回應本報記者稱,已經要求地方證監局對海通、國泰君安、華泰和華龍四家券商個別產品涉嫌違規的情況進行了重點檢查,目前現場檢查已經結束,將根據情況作出處理。
記者獲悉,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去年年底發行的一款產品存在期限錯配的資金池業務,而華龍證券的兩款小集合違規投資了票據。國泰君安存在個別銷售人員承諾保底的情況。
與過往證券公司的挪用客戶等嚴重違法、違規不同的是,上述券商涉嫌違規的情況并不十分嚴重。證監會新聞發言人也對本報記者表示,根據調查結果,證監會將對明確存在違法違規的采取監管措施,或是由證券業協會采取自律措施。但也有一些情況屬于沒有明確的規定,證監會將完善規則予以規范。同時,也有一些產品比較復雜,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一款名為“一海通財”的人民幣理財計劃,因為采取了“資金池-資產池”模式而被證監會關注。所謂“資金池-資產池”實際上就是利用期限錯配的原理,滾動發行短期產品獲取融資,投資于期限更長的固定收益資產,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但是根據證監會去年8月發布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 證券公司辦理集合資產管理業務,應當保證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資產與其自有資產、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資產與其他客戶的資產、不同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資產相互獨立,單獨設置賬戶、獨立核算、分賬管理。這意味著客戶資金與資產不能一一對應的資金池模式是不符合監管要求的。
不過,相關管理辦法和細則并未明確禁止資金池業務,今年“兩會”期間,證監會相關官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此類產品“不鼓勵、不支持”。下一步,證監會可能對此出臺明確的規范意見。
華龍證券的兩個產品的違規情形也比較明顯。其名為金智匯和銀智匯的兩款“限額特定”集合計劃(俗稱小集合)100%投資于商業銀行票據。這已經超出了此類產品的投資范圍,事實上只有單一投資者的定向資產管理計劃才能投資銀行票據。
“據說托管行當時已經給華龍證券指出,這種做法是打擦邊球。但后來華龍證券還是發出來了。”北京某券商資產管理部人士說,去年券商創新大潮之下,一些公司開始“不拘小節”。但是到了今年,情況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監管“風向”
去年以來證券公司各項業務創新大量浮現,特別是資產管理業務的規模急劇增長,也產生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監管工作如何適應金融創新,如何在守住投資者利益和金融穩定底線的基礎上,盡可能包容創新,這是擺在證監會面前的一項新挑戰。
成熟市場的金融創新,有時候似乎就是與監管機構“躲貓貓”。證監會面臨的難題是,一方面希望盡量減少管制和金融壓抑,促進證券行業發展壯大;另一方面自身的監管手段和監管能力也需要同步跟上。
昨日,一家北京券商資管部門的人士告訴記者,證監會對他們的情況很滿意。這家公司幾乎沒有任何越界的產品和行為,它所參與的每項創新,都有監管層明確的政策支持。
然而,行政監管注定不可能代替市場思考創新方向。與記者交談的不少業界人士說,如果每項創新都需要監管層首肯,整個行業還是會死水一潭。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證監會去年年底以來也有所檢討。他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從鼓勵產品創新轉向基礎制度和功能的完善。另外,證監會也在提高對市場的風險監控能力,從而為事后監管提供必要的基礎。剛剛籌建的私募市場監測中心就是其中的一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