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媒體與當事人之間仿佛存在某種天然的矛盾——媒體報道時的信誓旦旦與相關人員出面辟謠,經常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比如近日,有關白酒塑化劑標準將放寬的消息就被傳的撲朔迷離。
先是有媒體報道稱,中食協相關負責人表示白酒塑化劑標準將在兩個月內出臺,并將大幅放寬;4月9日,央視新聞中心官方微博也發文證實了這一信息;而4月10日,中食協相關負責人卻出面澄清,此消息乃“以訛傳訛”。
媒體涉嫌自擺烏龍
是誰散布了塑化劑標準將放寬的流言?這究竟是媒體為了尋求轟動效應而進行的片面解讀,還是某人或某團體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利用了媒體的報道?在筆者看來,此事件中散布塑化劑標準將放寬流言的主要“嫌疑人”,包括媒體、行業協會和股市幕后推手。
首先,媒體涉嫌自擺烏龍。
據了解,早在3月25日,《北京商報》曾發表過一篇《白酒塑化劑指標擬大幅放寬》的文章,文中指出,“中國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近日出席某白酒品牌會時透露,由國內外近十家食品檢驗權威機構、科研機構、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制定的白酒塑化劑指標將在兩個月內出臺,如果沒有意外,相比于目前執行的臨時標準,將有較大幅度放寬。”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中的“如果沒有意外”一句,可以解釋為“有很大可能放寬,但并非絕對放寬”。然而,在此后其它媒體的相關報道中,該層意思很神奇地被隱去了。
比如,中國經濟網3月27日有一篇題為《白酒塑化劑標準降低或將步乳制品行業后塵》的文章,文中指出“即將出臺的塑化劑標準將比之前提出的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平均0.537mg/kg的標準有較大放寬”。按照該篇文章的表述去理解,塑化劑標準“有較大可能放寬”變成了“絕對存在”。
也許是為了“挖新聞”,此后的大多報道多是在援引此類表述的基礎之上發表觀點,或是直奔主題,討論標準應不應該放寬、放寬后將有哪些影響。類似報道均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此時并未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也沒有任何人員出面證實標準必將放寬。
由此來看,媒體自擺烏龍的可能性較大。
行業協會嫌疑較輕
除卻媒體自擺烏龍,也可能是行業協會在出爾反爾或者偷換概念來利用媒體達到某種目的。然而,這種說法似乎難以站住腳。
“近水樓臺先得月”,或許是中食協通過相關部門已經了解了事情的進展,在沒有經過慎重考慮而通過媒體表達了出來,從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比如消費者層面擔憂的是,中食協作為行業協會,并沒有權力制定關于食品的安全標準。而如果中食協此前的表態屬實,則至少讓人確信兩點:其一,中食協能夠獲得相關部門的內部消息;其二,相關部門在制定標準時存在被收買的嫌疑。這也是為什么該事件引起廣泛討論的原因。
實際上,作為行業協會,釋放白酒塑化劑標準將放寬的消息,雖然短時間能夠對的股市產生利好的影響,但此種表態事實上對整個白酒行業的銷售現狀并沒有任何積極的影響。因為不管股市如何變動,酒企獲得利潤,最終只能是通過消費者的購買才能實現。對于“談塑色變”的消費者來說,塑化劑標準放寬的消息對酒企的銷售只能產生負面影響。股市上風生水起,市場上經營慘淡,這并非白酒行業協會和企業愿意看到的。作為白酒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這個道理未必不懂。
由此來看,白酒行業協會故意釋放該信號的“嫌疑”基本被排除了。
或被股市推手利用
除卻媒體和行業協會這些處在明面上的當事人,有可能策劃該事件的“嫌疑人”恐怕就是隱藏在股市幕后的推手了,通過媒體以期達到炒熱白酒股的目的。
4月9日,包括央視新聞中心官方微博也發文稱白酒塑化劑新標準將出臺,塑化劑含量指標將大幅放寬。
此后,受該消息刺激,沉寂多日的白酒股于4月10日集體飄紅。在13家白酒中,漲停,有9家公司股價漲幅超過4%,、等4家公司的股價漲幅也超過2%。
4月11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向媒體澄清,“中食協兩個月內出臺放寬塑化劑標準的新標準”的消息為“以訛傳訛”,關于塑化劑標準的制定,相關部門尚在研究中,一切都是未知數。
實際上,早在3月27日,中食協相關負責人的表態就已經被誤讀了,當事人并沒有出面澄清。直到央視報道、酒類板塊大漲之后,也許是來自各方關注下的壓力,中食協相關負責人才進行有關的澄清。但事已至此,某些機構或許已經達到了操縱白酒板塊的目的。
至此,雖然關于“塑化劑標準放寬”的流言究竟由誰散布仍未有定論,但眉目已經大致清晰。在塑化劑為何會在白酒中出現、多少會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負面影響為何等問題尚沒有定論的情況下,片面的報道和炒作塑化劑標準,既不利于白酒行業擺脫陰霾,也不利于消費者理性對待塑化劑事件。因此,對于以上涉嫌擾亂正常經濟秩序的主要“嫌疑人”,相關部門應當及時介入調查。
不能因一個風波而毀掉一個行業,也不能為了挽救某行業中的部分企業而犧牲廣大消費者的根本利益,更不能為了一己之私而散布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流言。此次風波之后,如何在消費者和企業間尋求平衡,才是未來塑化劑標準制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