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帶中國”已經實施了一年多,但最終方案卻在8月17日作為國務院文件正式下發。
方案的最終文本似乎要讓三大電信運營商感到失望,盡管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設目標,但方案對于扶持資金的數額只字未提,并且扶持的目標也僅限于農村以及中西部的寬帶建設。
“從運營商自身的收入來源來看,數千億規模的投入建設成本是難以滿足的。國家寬帶戰略如果沒有財務上的保障,最后會不會被打了折扣,或者說變成只是統計上的概念而已?” 中國移動研究院研究員陳志剛這樣問道。
事實上,資金僅僅是難題之一,對于寬帶中國實施上的諸多問題,方案中僅有簡略的陳述,更具體的下層設計方案仍待完善,特別是十多年來在寬帶市場飽受爭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仍未有妥善的解決方案。
沒有財政投資
此次定案的“寬帶中國”戰略目標與去年便已經開始討論的草案并無太大出入,焦點仍是網速。
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基本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帶進鄉入村,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50%,行政村通寬帶(有線或無線接入方式,下同)比例達到95%,第三代移動通信及其長期演進技術(3G/LTE)用戶普及率達到32.5%。城市和農村家庭寬帶接入能力基本達到20兆比特/秒(Mbps)和4Mbps,部分發達城市達到100Mbps.
早前,據電信業內人士普遍估計,要實現這一目標,三大電信運營商每家至少需投入2500億-2800億元用于設施建設,如果再將廣電的寬帶投入算進來,所需資金近萬億。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現為寬帶中國戰略研究專家組組長,在草案的制定過程中,鄔賀銓便已經向外界明確,方案對寬帶的推動主要靠政策而不是靠財政投資。
最終的方案確如鄔賀銓所介紹,并未有任何財政支持三大電信運營商的提法。
但針對性質屬于公共服務的農村以及中西部寬帶建設目標,方案提出,將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形成支持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寬帶發展的長效機制。例如,將充分利用中央各類專項資金,引導地方相關資金投向寬帶網絡研發及產業化,以及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的寬帶網絡發展。對西部地區符合條件的國家級開發區寬帶建設項目貸款予以貼息支持。
“這跟我的想法還是有一定距離。”鄔賀銓對時代周報記者回應道,“對于農村以及中西部寬帶建設,我是希望能夠建立寬帶普遍服務基金加以扶持,但目前只能夠利用現有的專項資金來進行,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
鄔賀銓提出,寬帶普遍服務基金是推動寬帶中國戰略建設最為有效的辦法。據他介紹,建立寬帶普遍服務基金在歐美發達國家十分普遍,主要由政府、運營商和利益相關方投入資金,用于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寬帶網絡建設。
“根據我國國情,寬帶普遍服務基金給予運營商的補貼比例不應低于其建設成本的1/3。”鄔賀銓說。
但陳志剛對普遍服務基金并不看好,“這個普遍服務基金的執行效果存在巨大的障礙,比如基金發起方之間的市場劃分問題,那些區域和市場到底應該由誰負責普遍服務?另外,普遍服務基金的規模到底多大合適,這都難以明確。”
“一般來說,一項普遍服務基金要么來自財政支出,要么來自稅收。但是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國家很難再能夠對某項特殊產品或者服務增加稅收或者費項。比如在電信資費上增加一部分稅項作為普遍服務的資金來源,恐怕又和資費下降這項政府績效沖突,而且很容易被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陳志剛說。
曾有專家透露,最初專家組提出多套方案,一種是直接從中央財政劃撥專項資金,給予運營商一定的補貼;另一種是建立寬帶普遍服務基金,從電信運營商上繳國資委的央企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返還給運營商,用于補貼從事農村和邊遠地區寬帶普及的成本。上述兩種方案均得到多數專家支持,但財政部、國資委等部委明確反對。
反對的意見認為,寬帶建設的最終受益者是運營商,不希望中央財政給予過多的財稅和資金支持,另外,國資委方面也不希望電信運營商在上繳利潤上搞特殊化。
而對于這些說法,鄔賀銓表示并不知情,但他表示,對于寬帶戰略而言,一定的資金支持是必須的。
“站在財政部的角度,電信行業作為高利潤壟斷行業,從整個行業受益的角度看上去是并不缺錢,因為公開的三家運營商的利潤總和超過千億;而站在國資委的角度,三家運營商的資金各家是各家的,豈能混用?所以我們看不到關于寬帶中國建設資金的來源問題的解決方案。”陳志剛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