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第一股碧桂園,在股價沉寂許久之后,忽然迎來大漲。
內幕消息提前傳出,因認購金額過千億而有望沖擊年度千億銷售額,威脅恒大取而代之闖入全國房企銷售前三……各種傳言不絕于耳。
所有的市場躁動,源于十一長假尚未結束時,碧桂園員工收到總裁莫斌的一條激勵短信,其中提到,彼時公司的認購金額實現超千億。
相比2012年全年碧桂園實現475億元的合同銷售額,這的確足夠令所有質疑者、期待者、旁觀者側目。
多位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按照今年為止碧桂園的銷售進程而言,千億銷售額并非不可實現,但各方面因素考慮,保守估計其至少可以在年末實現800億元的簽約銷售額。
從全民營銷創新,到開盤周期半年左右,截至第三季度,公告顯示碧桂園已完成年初提出的年度銷售額620億元目標,達到了合約銷售金額647億元,同比去年翻番。
如今,關于這位“千億新星”的疑惑、期待尚未散去,業內對于碧桂園今年的爆發性發展,更多的關注則在于其銷售業績的持續性,以及在廣東省外發展模式的可延續性。
消息直指千億銷售認購金
國慶假期之后的第二個交易日,碧桂園在上午的停牌結束之后,股價直線上揚,創下2009年至今的最高股價5.66港元。相比于在10月7日最低點探至5.05港元,市值提升112.59億港元。
該上升趨勢從10月7日開始,持續到10月9日,期間浮動金額達到約0.68港元。
股價大漲的根源,在于此前由媒體曝出的,碧桂園內部員工收到的來自總裁莫斌的一條短信。
根據此前香港信報獲取的消息顯示,莫斌發出的內容字字令人振奮鼓舞。
其中涉及四項內容:集團認購金額達到1095億元;蘭州項目開盤當天銷售50億元;整個國慶可創造銷售200億元的紀錄;馬來西亞項目認購達93.8億元,已成為馬來西亞最大地產商。
也正是這則并未事先通過在聯交所發布公告的信息,攪動了整個地產市場的波瀾。
有業內人士特別指出,在9月30日,碧桂園大股東楊惠妍花費2800萬元,增持公司570萬股,持股量增至57.99%。如此算來,這個從佛山走出來的家族集團,身價又高了一些。
在市場上關于碧桂園的銷售業績之謎的探討尚未塵埃落定之時,其于10月8日上午宣布停牌,下午復牌的同時,亦公開了一份與此前“漂亮”的外衣落差略大的“里襯”。
澄清公告解釋道,此前公司總裁莫斌提到的千億認購金額只屬初步數據。公告并欣然宣布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位置,碧桂園共實現合同銷售額647億元人民幣。
關于市場對于碧桂園“信批違規”的質疑,其回應稱“公司將檢討內部程序,確保所有員工對敏感和機密訊息的保密。”
對于其大股東涉嫌“”的質疑,碧桂園表示公司掌門人楊惠妍、楊國強會持續增持公司股份,并沒有出售股份的意圖。
千億是浮云,保守800億
“千億”數據從何而來?又會否成真?
“從會計準則角度看,你簽約了并且交付了,才算確認收入。在此之前所有的定金,或者是雙方之間一些可退出的銷售合約,都會有一部分是可以取消的。肯定不是真正的銷售,但是不好說是不是真正的訂單。”盛富資本與協縱國際總裁黃立沖解釋道,“另外,有時候老板在內部鼓勵員工,通常可能會講一些比較大、比較虛的數字。”其亦表示了對千億數據的懷疑。
“千億的說法現在還沒法證實,應該說,這只是市場的一個預期。”華東某港股券商分析師如是認為。
公司中期業績報告顯示,碧桂園在上半年推出5個全新項目,期內獲得33.7億元認購金額。而莫斌此前在中期業績會上的表態,其于今年8-12月份將有17個新盤推出,并稱“有可能還會增多”。根據克爾瑞信息集團此前統計表示,在今年下半年碧桂園可售貨源約為750萬平方米。
縱觀碧桂園歷史上的年度銷售業績,實際均算不上“華麗麗”。回顧2010年,其年度簽約銷售額為329億元,在2011、2012年亦僅維持在400億-500億元的區間之內。第三季度已經超額完成銷售目標620億,且在廣東省外的項目收益情況可觀,在今年市場火熱的環境下,有研究機構已然將其列為“千億新星”候選人。
有業內人士感嘆,在碧桂園業內“聞名”的“全民營銷”策略中,“傭金遠高于同行,這樣的激勵機制下,就保證了銷售不會放緩。”上述人士補充道,碧桂園為了踐行莫斌提出的業績年增長速度平穩在30%,或許并不會選擇在今年“破千”。
“過千億也是有可能的,我保守估計他們今年銷售額是800億。”克而瑞信息集團研究經理朱一鳴表示,一般而言,從認購到確認收入需要8-9個月的時間,他按照碧桂園快周轉的策略和目前的銷售節奏做出了如上判斷。
廣東省外銷售持續性是最大挑戰
多名業內人士反復強調,在是否突破千億銷售大關并不重要,問題的核心在于,碧桂園是否能夠保證銷售業績的持續性,尤其是其在廣東省外發展模式復制的可延續性。
不難發現,一度被業內視為較難突破的一大難題——廣東省內發家的地產公司如何實現全國范圍內擴張,也正在逐漸被碧桂園摸索出解決路徑。
中期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其在廣東省外的銷售貢獻由2008年的24%上升至今年中期的45%。
上述華東地區券商分析師表示,經過此前碧桂園在內蒙古地區、安徽省、沈陽等地的失敗經驗,如今的碧桂園,開始調整區域策略,注重選擇與廣東省內區域適應度更高的地區進行模式復制。但應注意的是,“像他們今年在蘭州的項目一口氣銷售50個億的情況,要想再在蘭州這樣的城市出現,應該是比較難的。”某港股地產分析員表示。
“他們今年在馬來西亞的銷售業績確實超出了市場預期很多,但是在馬來西亞的銷售速度會慢于國內,關鍵要看他們怎么推動。”香港某券商分析師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