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是改革的產物。創新驅動、示范引領是楊凌16年來的主色調。16年來,楊凌示范區經歷了科技資源整合、創新能力提升、現代農業示范3個階段,改革創新始終貫穿其間,從未間斷和放松。

金秋的楊凌,果香葉茂
1997年7月29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由科技部等20個部委和陜西省共同建設。自此,一場“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把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依靠科技示范和產業化帶動,推動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改革探索正式啟動。
今天的楊凌,集聚了5000多名科教人才,200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輻射全國,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漸趨成熟,農民人均純收入過萬元,增速連續多年居陜西第一,村村優美、家家富足的田園農莊建設如火如荼。
楊凌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郭社榮告訴記者,“楊凌是改革的產物。創新驅動、示范引領是楊凌16年來的主色調。16年來,楊凌示范區經歷了科技資源整合、創新能力提升、現代農業示范3個階段,改革創新始終貫穿其間,從未間斷和放松。”
科教改革——讓星火集聚成創新驕陽
上世紀80年代,從法國知名葡萄酒學院留學歸來的李華帶著夢想來到了楊凌,創辦我國最早的葡萄酒學院,改變傳統工藝,制訂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與上百家企業全方位合作……。在李華和同事們的推動下,我國葡萄酒業全面復蘇,楊凌因此得名“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動機”。
這一成功彰顯了科教的巨大驅動力,而這恰是楊凌崛起的秘訣。16年前,分屬不同部委的多家高校和農業科研院分散在楊凌。同一項研究,大家各自為戰,彼此很少通氣,資源浪費不說,成果質量也十分有限。融合高教與科研兩大系統成大勢之所趨。示范區成立后,楊凌示范區大刀闊斧地將分別隸屬于農業部、水利部、林業部、中科院和陜西省的2所大學和5個農業科研院所合并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所中專合并為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他們果斷破除阻力,以學科為單元進行一次性整合,統一財務、人事、教學、科研等系列工作,構筑統一的新大學體制框架,實現了跨部門、跨領域、跨學科的教育與科研單位的實質性融合。
一些原先院所的專家常年在農田從事科研,不適應課堂教學,西農大專門設立了科技推廣處,收入上提高待遇,職稱上設“推廣教授”系列,專門負責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積極開展股權、分紅權激勵試點;將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中心等6個創新平臺進行整合,組建中國旱區節水農業研究院,開展協同創新,等等。若干融合措施的實施,有效地解決了農科教、產學研相互脫節和條塊分割的弊端。
借力融合,一大批能寫出高水平論文的“頂天”人才,和一大批著力田間推廣的“立地”人才創下累累碩果。
這些年,楊凌示范區培育出上百個農作物新品種,累計推廣18億畝,專家估算產生經濟效益200億元。其中“西農979”為中原小麥主產區“三強品種”之一,“陜油8號”是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油菜品種。體細胞克隆山羊、生物農藥創制、胚胎干細胞研究、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依靠改革,以前的零散星火已凝聚成普照楊凌的創新驕陽。現任西農大副校長李華說,“我們將繼續深入探索,把農業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
示范推廣——
“把科技裝進農民的兜里”
如何把研發成果推廣給廣大農民,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楊凌示范區的回答是,“把科技裝進農民的兜里”,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農技推廣體系。
在秦嶺北麓的眉縣獼猴桃試驗示范站,辦公室墻外牌匾揭示著示范站的“升級”過程:最初是西農大示范站,后是楊凌區示范站,再是寶雞市示范站,直至陜西省示范站。牌匾的變化是示范站輻射帶動力不斷強化的印證。“我們將推動試驗示范站集推廣、科研、學生培養、創新創業、國際合作于一體。讓其從‘推動’產業向‘引領’產業轉變。”西農大李華副校長告訴記者。
以大學為主體的示范基地,只是楊凌示范區推廣農業科技的一種模式,取得成功的還有高校與政府結合的專家大院模式、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鏈模式、以現代媒體應用為主的信息化推廣模式。
現在,專家大院和示范基地模式已經拓展到全國140個市縣,建立了23個永久性農業試驗示范站、37個專家大院和128個科技示范基地,年示范推廣面積達4233萬畝;累計推廣國內外動植物良種1700個,干旱半干旱地區5000多萬農民從中受益。
“西農大響當當的名教授,別人想請都請不來,我們有啥問題打個電話就過來,熟得很!”在楊凌示范區設施農業揉谷基地,楊凌中來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中來告訴記者。像這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楊凌示范區已建立了311個,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探索建立了大學、企業、合作社、農技人員“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服務模式。而且這種模式已經推廣到23個省份。
楊凌示范區還開始注意運用市場的力量,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依靠產業鏈“把科技裝進農民的兜里”。楊凌本香農業產業集團公司原本為了確保養豬質量、提高管理效率,自建了養殖基地,把農民請進來進行集中式、專業化養殖。示范區看中了這一模式的示范性,出資建立育肥基地交由本香管理,精心選拔農民、大中專學生、退伍軍人進行周期一年的豬倌培訓。農民進“豬倌學校”先交納9萬元,每人管理300頭豬,畢業時還可賺得9萬元,并以此作為創業資本。現在,楊凌已發展這樣的產業鏈推廣企業28家,去年示范推廣面積1800多萬畝,推廣效益超過30億元。
統籌創新——
打造農科品牌“田園農莊”
經歷了科教體制改革和示范推廣模式創新后,楊凌又著手探索以農科為主題、以田園農莊為特色的城鄉統籌之路。
農科田園的建設,相比科教資源的整合及推廣鏈條的鑄造,更需要改革創新。我們欣喜地看到,楊凌已經掀開了農科田園建設的新篇章:在規劃的100平方公里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里,16個村的“村改居”任務完成,2.6萬農民進城落戶,城鎮化率達54%;36家土地銀行推動全區近50%的土地實現流轉,全區農民人年均純收入達10841元;30多家引進的涉農企業、370家經濟合作組織在楊凌遍地開花。
2010年以來,楊凌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鏈,通過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完善擔保體系、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試點、擴大農業保險范圍等方式,支撐現代農業做大做強。
今年年初,農場主劉海剛接到了一筆訂單,卻因前期資金不足而無比焦慮。這時,一筆雪中送炭的50萬元貸款讓他喜從心來。這種訂單農業貸款,是楊凌農村商業銀行推出的一項創新產品,只要農戶手里拿到訂單,就能幫助其緩解資金難題。楊凌農商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蔣新告訴記者,截至今年9月底,已成功發放927萬元的訂單農業貸款,大批農戶從中受益。
把分散的科教資源集中,再將創新成果示范推廣輻射全國,在此基礎上建設以農業現代化為核心的新型農科城——16年來,楊凌改革脈絡非常清晰。在新時期改革浪潮的推動下,胸懷凌云之志的農科城將繼續在廣袤大地上書寫創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