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告急
“今年比去年減少產奶牛近200萬頭,奶產量下降近15%~20%,成本上升、奶源短缺造成原奶價格持續上升,原奶價格將維持高位,漲多降少,中國將告別低價奶時代。”昨日,一位乳業專家如此表示。
龍丹乳業總經理高扶良告訴記者,由于國內持續的奶源緊張問題,致使近來原奶價格不斷上漲,僅一個月時間就從每噸3800元~4200元上漲到5000元~5200元。在這種情況下,包括光明乳業(600597.SH)、三元股份(600429.SH)、蒙牛乳業(02319.HK)、伊利股份(600887.SH)等乳企都將于今年12月開始新一輪產品提價。
隨著國內乳制品市場進一步開放,與全球市場接軌的情況下,國內養殖技術難以抵御外來乳制品沖擊,大量散戶加速退出帶來的奶源供給失衡恐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解決。
產奶牛大幅減少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經過5年整頓,中國奶業基本恢復到事件以前的水平。根據官方數據,去年,奶牛存欄數從1200萬增加到1400萬頭,鮮奶產量達到3700多萬噸。
一位長期研究乳業的專家透露,到今年,產奶牛大幅下滑,去年年末,產奶牛為800萬~900萬頭,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由于散戶奶農的快速退出,以及規模化養殖速度趕不上奶農退出速度,再加上疫病的困擾,奶牛頭數減少20%~25%,也就是產奶牛減少200萬頭。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高級分析師宋亮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告訴記者,目前產奶牛大約700萬頭,比去年同期減少100萬~200萬頭。內蒙古錫林郭勒一位奶站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近幾年,當地原奶產量下滑了一半以上。
產奶牛的大幅減少帶來了奶源供應的短缺,一些乳企甚至出現斷貨缺貨現象。
宋亮表示,雖然官方統計今年牛奶產量4170多萬噸,需求約4600萬噸;而實際供應量可能只有3500萬噸,需求約4000萬噸。但不管何種統計方式,預估缺口都在430萬噸左右。業內相關專家甚至預估,從產能來看,此前原奶的供應與中國乳品企業加工能力之間的差距在三分之一左右,今年由于產奶牛頭數減少,原奶供應量和乳品企業加工能力差距擴大至50%,所以出現全國性奶荒和搶奶現象。
不僅如此,隨著養牛成本上升,雙重因素影響下,原奶價格也開始走高。以占奶牛成本近70%的飼料成本來看,這幾年美國苜蓿價格年年上漲,對中國原料奶價格上漲起到助推作用,去年美國玉米歉收,提高了玉米進口價格,也產生一定影響。成本上升,原奶供應不足,推動了原奶價格進一步走高。
光明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原奶價格上漲至少10%,推高了下游乳制品價格。蒙牛、伊利等乳企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了類似觀點。三元股份方面甚至稱,今年以來,原料奶收購價格同比增長幅度已經逼近50%,而且仍在持續上漲。其他如包裝材料、人工成本等也在持續上漲。
而在即將啟動的產品漲價中,光明乳業將是全線產品漲價,平均漲幅8%~9%,與三元股份的漲幅相當。
實際上,這已不是國內乳企年內首次漲價,今年2月份,圣元已漲價5%;10月,伊利、蒙牛和光明三大乳企均已上調過一輪價格。
奶農養殖積極性難調動
對于近來國內出現的奶源緊張問題,高扶良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由于國家對奶源進行規范化和規模化管理,加上之前兩年奶牛養殖戶出現虧損,因而造成大量散戶退出奶牛養殖,目前散戶存欄率損失了將近一半;二是由于氣候原因,今年夏天持續高溫造成奶牛產奶量下降,而目前進入冬季,奶牛的產奶量也出現了季節性下降;三是由于之前新西蘭奶粉出現問題,國家對新西蘭進口的奶粉嚴加限制,也造成了進口量的減少。
去年散戶大量退出是受到了牛奶價格較低,而牛肉價格較高的影響。錫林郭勒一家奶站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對散戶來說,收奶價格在3.2元/公斤幾乎是盈虧平衡點,由于收奶價格長期處于盈虧點附近,奶農養牛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牛肉的價格開始走高,奶農殺牛賣的錢不比養一年奶牛賺的少,并且還能空出時間去打工賺更多的錢。
今年年初牛肉價格是50元/公斤,現在已經達到80元/公斤。“一些奶農殺牛賣肉,然后出去打工或者養羊,不僅比養奶牛輕松,而且還能賺更多錢。因此,出現了大量殺牛現象。”前述奶站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一位乳業專家透露,殺牛形勢很嚴峻,去年以來,殺牛占比達20%,多數散戶飼養的奶牛都是低產牛、雜種牛,但是數量大,老弱病殘的牛基本上都殺了,好奶牛也沒有逃脫厄運。
殺牛的直接后果就是帶來原奶的供應不足,原奶價格也在今年逐步走高。業內預估,目前原奶均價已經站在了“四字頭”,超過了4元/公斤,部分地區甚至超過5元/公斤。但這樣的結果依舊很難帶動奶農的積極性。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告訴記者,現在乳品企業收奶實行的價格,分散戶價格和乳廠價格,其中對散戶的價格壓得比較低。散戶現在基本不掙錢,甚至虧本。前述錫林郭勒奶站負責人表示,雖然一些乳企提高了收購價格,但部分奶站依舊對奶農進行壓價,奶農并沒有獲得真正的實惠。
黑龍江奶業協會綜合事業部部長時宇表示,從整體看,奶站對奶農壓價的現象并不普遍,但即便這樣的價格,散戶奶農的積極性依舊很難調動。
在山西從事牧業養殖的羅先生告訴記者,他以前還養奶牛,現在已經不養了,改養肉牛。“牛奶銷路不太好,國家現在都要求到大的奶廠去收奶了,像我們本來就是散戶,養的也不多。很多小戶現在都不養了。”陳連芳指出,其實也不是奶農不愿意養牛,從現在政府扶持來講,財政補貼和各種措施都是偏向規模化養殖場,奶農得不到多少好處。規模化的養殖場在政府扶持下越來越大,動不動幾千甚至上萬頭的規模,但這么大的規模也不是馬上就能達到的,配備、人工等都不是馬上就能跟上的,各種原因最終造成國內奶源比較緊張。
牛奶業恐陷“大豆危機”
目前我國進口的乳制品原料主要是奶粉,沒有原料奶進口,只有大包粉進來做還原奶,如果將進口奶粉還原成牛奶,將占整個產奶量的12%~15%。決定因素還是價格,3年前新西蘭奶粉到國內是32000元/噸,那時進口量多,好多乳品企業從國外進口奶粉,因為進口的奶粉比國內鮮奶價格還低。
今年,由于從新西蘭進口的量相對比較多,新西蘭因為上半年氣候的干旱,導致新西蘭國內原料奶價格大漲,奶粉價格跟去年同期相比也上漲了很多。
業內專家估計,明年如果不出現極端情況,全球奶粉價格會下降,進而帶動國內價格的回落。
因此,宋亮表示,隨著國內乳制品工業與國際接軌,國內乳制品原料等價格將很難偏離海外價格。另一方面,國內乳制品工業發展落后,特別是奶牛養殖環節很難與海外抗衡,導致國外乳制品加上關稅、物流等費用后的到岸價格依舊不高于甚至低于國內乳制品價格,散養戶將很難與海外養殖業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奶價要么被壓得很低,如果上漲,國內很多企業又會轉投進口原料的“懷抱”,包括用進口奶粉制成還原乳進入液態奶市場。因此,這一輪漲幅下,價格依舊很難支撐起國內奶牛養殖業的發展。
宋亮坦言,歸根結底,就如大豆等產業一樣,國內市場過快與國際市場接軌,而相關產業技術水平卻沒有能夠及時跟上。因此,當前國家應該加大對奶牛養殖環節的扶持力度,提高補貼,并且補貼要真正惠及奶農,畢竟目前我國還有很高比例的奶源由奶牛散養戶提供。同時,對進口乳制品加以引導,制定進口乳制品技術標準,保證優質乳制品進入國內市場,避免一些低廉劣質進口乳制品披著“洋牛奶”的外衣進入國內,以較低價格沖擊本土乳制品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