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國內壽險公司的高端客戶,民營企業家張恒(化名)上周收到一份“厚禮”。他將享有高端就醫安排與體檢、國際會診等保險服務。
其中令他心動的,是國際會診項目——一旦患病,來自全球頂尖醫院的醫生將對他二次確診,并提供治療建議。
他并不知道,這些國際會診、海外治療等高端保險服務,其實由保險公司指定的國際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完成。在這條服務外包產業鏈里,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的利潤率,一度占據海外治療保險理賠額的30%;盡管競爭趨于激烈,但仍然維持在10%-20%。
“除了這些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掌握國際頂尖醫院資源而具有溢價能力,國內保險公司在服務外包初期對海外治療費用缺乏定價權,也給他們趁機抬高海外治療成本而賺取高收益的機會。”一家保險公司健康險部負責人說。投保人的利益可能無形間受損——由于海外治療資金主要由保險公司理賠埋單,一旦理賠費用居高不下,久而久之保險公司必然會以增加費率的形式轉嫁給投保人,從而增加了投保人的保費負擔。
多家保險公司已對此開展應對措施,保障國內高凈值人群保險利益。但是,在“海外治療+保單賠付”服務外包產業鏈里,還有一些投保人不知道的秘密。
服務外包“產業鏈”
由于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無法在境內得到健康險服務經營牌照,就通過與保險公司合作,拓展內地高端客戶的“海外治療+保單賠付”業務;國內保險公司則渴望能將海外治療,作為吸引高端客戶購買高額保單的一塊金字招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只要張恒年繳保費超過25萬元,將直接得到這家壽險公司的國際會診服務。具體而言,這家壽險公司將客戶病歷報告翻譯成英文,通過指定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交給國際頂尖醫院醫生會診,最后將會診報告翻譯成中文,作為高凈值客戶完善治療方案的參考。
事實上,美國約50%的重大疾病初診報告都存在瑕疵,包括沒有提供合理治療方案,令很多美國富豪錯失最佳治療時間。
由于保險公司未必擁有全球知名醫源資源,它們更多將海外治療與國際會診業務交給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打理。這也令部分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看到賺取超額高收益的操作空間。
三成理賠款去了哪里?
“比如俄羅斯等國知名醫院做同樣的手術,收費從數千歐元到數萬歐元不等,健康管理公司參與海外治療的定價空間很大。”前述保險公司健康險部負責人直言,在這條服務外包產業鏈里,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的利潤率,一度占據海外治療保險理賠額的約30%。
“最近兩三年,多家保險公司已開始加強對海外治療費用的定價監管。”他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保險公司基于降低高額保單賠付率的考量,另一方面則是保險公司借助健康管理公司的相互競爭,了解到很多海外知名醫院真實的治療成本。
不過,部分健康管理公司很快找到新套利空間。由于人民幣匯率波動很大,他們通過海外治療與理賠費用結算的時間差,賺取相應的匯兌收益。
這位保險公司健康險部負責人透露,如果理賠款結算時間恰當,個別健康管理公司一年光靠匯兌收益,也能賺取3%-4%利潤。而這筆利潤同樣來自國內高額保單在理賠支付過程的匯兌損失。
為此,國內保險公司也采取應對措施,如按國內客戶海外治療產生費用的當天匯率結算理賠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