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收藏本頁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行業資訊 » 以毒治癌:中醫藥逆襲香港

以毒治癌:中醫藥逆襲香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05 09:35  瀏覽次數:89
  在中國大陸,中醫藥這些年飽受爭議。缺少臨床科學的驗證,是中醫藥被質疑的一個重點。
  但在西醫占絕對主流地位的香港,情況卻發生了變化。不僅尋常百姓使用中藥,中醫藥也開始逐步走入公立醫療體系。在歷史悠久的西醫重鎮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徐福全基金教授(分子醫學)鄺沃林在過去16年,利用傳統的中藥藥材砒霜成功研制出制劑對抗血癌,并用現代醫學方法驗證療效,獲得國際專利。一些接受歐美現代醫學教育的西醫也開始接受中醫課程,并與中醫展開合作,在中風及神經系統疾病的康復治療、腫瘤病人舒緩治療以及痛癥三個范疇著力。
  “用西醫來評估中醫,這對中醫走向世界是必要的,國內在這方面做的有待提高,特別是科學基礎方面。但其實中醫中藥有自身規律,不一定完全可以用西醫配對。”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 沈劍剛告訴時代周報,“所以港大不僅開展臨床研究,也開展基礎研究。我們希望東西方醫學能夠相融合,中藥能夠找出證據,在不同學界中得到認可。”
  砒霜治癌效果顯著
  鄺沃林雖然是西醫出身,但對中醫有濃厚興趣。他認為如果傳統醫學中觀察到好的治療手法,可以用現代醫學手段去證實是否有效。鄺沃林團隊研制的口服砒霜制劑就是一個例子。
  這種針對急性血癌的口服砒霜四年前在美國申請全球專利被獲批準。口服砒霜也成為首只完全由香港研發的處方藥物。砒霜的主要化學成分為三氧化二砷或亞砷酸,含有劇毒,但同時也是一味古老的中藥?!侗静菥V目》早有記載砒霜是“大熱大毒之藥”。中國民間用于治療淋巴結核與癌癥的有效驗方中多含有砒石、砒霜(詳見《含砷中藥治療白血病研究》,刊于《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年10月第18卷第10期).
  砒霜治療血癌,并非港大最早發現。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國內民間醫生利用砒霜治療腫瘤的資料記載。鄺沃林告訴記者,這些記載最早得到了國內醫生的重視,包括前衛生部部長陳竺及其夫人陳賽娟,以及馬軍、沈志祥等醫生共同合作,據此研制出注射砒霜制劑治療某一種白血病。研究論文在90年代中期在國外期刊發表,但后來卻因此被美國搶先注冊專利。
  鄺沃林自己開始注意砒霜治療方法,是從國外期刊的論文開始。不過,其實港大醫學院早于上世紀40—50年代就曾使用砒霜為血癌病人治療。鄺沃林的團隊于1998年翻查醫學院有關記錄,萌生研發口服砒霜的念頭。2000年成功研發口服砒霜,應用于臨床血癌治療研究;翌年,首次供予病人服用,代替靜脈注射砒霜。而這些口服砒霜最快將在明年得到大規模生產。
  相對化療嚴重的副作用,砒霜制劑的副作用多為頭痛、胃痛等,不會影響心臟。而口服砒霜制劑,相對注射砒霜,病人無須住院,只需拿取經配制的口服砒霜回家自行服用。同時口服砒霜相對進口的注射砒霜制劑,價錢要更為便宜。鄺沃林告訴記者,靜脈注射砒霜每月的治療費用高達約40萬港元。
  盡管從中醫傳統藥物出發,但鄺沃林十多年間做了大量的現代醫學臨床科研,證實口服砒霜對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復發病人的療效尤其顯著,病人5年存活率達85%,超過了骨髓移植及化療。“現代醫學對處方藥的要求非常嚴格,依靠中醫理論研發的處方藥物,在香港只有這一種。至于其他未能成為處方藥的中藥制劑,在國際上想要得到認可會很困難。”鄺沃林表示。
  回歸后中醫藥的“登堂入室”
  在香港,類似的中西醫結合或是參考傳統中醫藥治療方法的例子已經很多。事實上,一個大規模的中醫藥推廣已在香港鋪開。
  香港民間對于中藥的接受度相對西方要大得多,但在港英時期,由于時任政府對于中醫藥的否定,中醫藥在香港一直難“登堂入室”。自回歸之后,香港政府開始逐步推行中醫藥治療。1998年,香港大學、中文大學、浸會大學三所大學均開創各自的中醫或中醫藥學院,中醫藥教育至此納入香港的正規高等教育系統。而自1999年起實施的《中醫藥條例》則為香港的中醫藥規管提供了法定基礎。
  香港醫院管理局(香港政府設立專責管理公立醫院及相關醫療服務的法定機構,以下簡稱“醫管局”)推廣中醫,主要通過開辦中醫診所和設立中醫臨床教研中心的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旨在推廣中西醫會診,另一方面則希望推動中醫循證醫療的發展。“在香港中西醫臨床結合完全不成熟,很多病人在看西醫的同時,也不敢說自己在看中醫。中醫有很多治療方法未必能用現代科學的語言解讀,透過認真的臨床科研,能證明中醫的療效。”高永文在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曾如是說。
  根據醫管局提供給時代周報的資料,醫管局過去十多年主導成立了中醫數據庫以便于實行中醫循證醫療以及在部分中醫優勢領域內進行臨床研究。同時委托本地大學的中醫藥學院舉辦中醫師職前及在職培訓項目及中醫學證書課程,在香港,已經有部分西醫參與了課程學習。
  經過十多年發展,現下在九龍、港島、新界共18個行政分區內,每一個區內都設有中醫診所。公立醫院內雖暫無專門的中醫部,但已有超過20間公立醫院實行“協定醫療”“相互轉介”等三種不同的中西醫結合模式。同時,全港各區先后成立了17間中醫教研中心。
  港大中醫學院助理院長沈劍剛就參與了上述向西醫從業人員教授中醫課程的項目。“由于歷史原因,中醫在香港西醫中亦存在著爭議。中西醫之間溝通單靠行政是行不通的,你必須看到了另一方的優勢才能走向它,相互了解之后才能有所研究。”沈劍剛說。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是亞洲最早開始西醫教學的醫學院,但近十多年來也開始研究中醫藥,并將于今年年底至明年初在港大深圳醫院開設中醫專科門診及中醫轉介服務,并計劃將經驗用于將在2017年啟用的私營港怡醫院。
  沈劍剛本身在內地讀中醫出身,亦曾攻讀生物物理博士學位,之后赴美研究,于2001年加入港大醫學院內科系。因為有跨學科的背景,他深諳科學驗證的重要性。因此在未來開設的港大深圳醫院及港怡醫院中醫服務,都會采用傳統中醫藥治療、中西醫驗證方法驗證的方式。“這一模式與現下內地的‘中西醫結合’不同的是,我們會使用傳統中醫的方法去治療,而不是同時將西醫的治療方法加入,因為這樣你很難分清楚病人的反映、效果到底是哪種治療造成的。但是評估體系則是使用中西醫的方法,看看能否找到中醫有效的證據。”沈劍剛介紹。
  事實上,中醫藥缺乏科學嚴謹的臨床數據驗證,正是中醫藥被詬病的一個重點。深圳北大醫院的醫生王宇(化名)就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與西藥相比,中藥、包括中成藥缺乏一個嚴格的臨床試驗過程,很多中藥的副作用至今尚不明確,卻令患者誤認為“無副作用”。
  針對此,沈劍剛及港大中醫學院做了很多臨床研究。中醫藥學院的臨床部使用安慰劑對照、雙盲對照(雙盲是科學方法的一種,目的是避免研究結果受安慰劑效應或觀察者偏向所影響)等方法觀察療效,并與西方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這些臨床驗證也得到香港醫管局的支持,并設立資助經費鼓勵中醫開展臨床科學驗證。不過,與內地政府大力扶持中醫藥不同的是,香港政府對于中醫藥的推廣態度顯然要謹慎得多。推廣中醫藥也不似內地的政府主導模式,而是采取了政府-大學-非政府組織三方合作的模式。
  盡管醫管局會有項目資助費用供中醫研究申請,但這些與西醫所得到的大量、常規的支持完全不同。沈劍剛舉了一個例子,目前醫管局推動設立的中醫診所,其所需要的資源其實并不是由政府公共醫療項目開支買單,而是醫管局與非政府組織、大學合作發展。
   “在香港,中醫藥還沒有真的進入公共醫療體系,這也是我們正在不斷爭取的東西。原因很多,其中我認為很重要的是,執行相關政策的人本身是西方醫學訓練背景,他對中醫藥的認知也需要一個過程。”沈劍剛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當然,中醫藥自身也要證明他的藥性和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非政府組織在其中的作用。事實上,盡管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但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模式在香港并不成熟,中西醫之間也缺乏溝通。基于此,于1963年創辦香港防癌會在2009年起就與浸會大學合辦中醫藥中心,并于2012年9月創香港第一間“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腫瘤病人在看西醫同時,會根據病情被轉介中醫,兩位醫生及時溝通,共同幫助患者控制病情。
  中醫藥仍需科學驗證就在香港中醫藥大有“逆襲”之勢的同時,內地的中醫藥卻受到愈來愈多來自國內的質疑。中醫藥在內地的盛行,除了與傳統使用習慣相關外,政府推行起著關鍵作用。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隨著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的建起,赤腳醫生潮開始興起,并帶動了針灸及中草藥的應用。
  由于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缺醫少藥”的情況,本著減少醫療開支的原則,政府開始大力推廣中草藥。官方輿論也明確提出“中西醫結合,開展群眾性的草藥草醫運動”,中草藥運動由此興起。“中草藥方便易得,經濟廉價,在農村廣大的農民群眾中有使用傳統和習慣。它的使用,一方面是減輕了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使農民群眾治療一般的疾病可以少花錢甚至不花錢;另一方面是大大減少合作醫療基金的支出。”(詳見楊念群的《再造“病人”—中西醫沖突下的空間政治(1932一1985)》一書)
  多次公開反對中醫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何祚庥就此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中醫藥在內地的盛行仍與國內現代醫學醫療資源不足有關。“中國的科學仍相對落后,農村醫療條件差,根本培養不出這么多醫生。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只能鼓勵中醫藥。”在這一背景下發展的中醫,何祚庥認為,療效根本就不清楚,缺乏科學鑒定。
  何祚庥認為,科學需要大量的實驗結果,科學驗證中常使用的方法諸如大量事例、對比、雙盲,在中醫藥中很少見到被使用。“國內醫院管理部門不按照科學方法去檢驗,卻說科學定義不一樣,這就不科學了。”何祚庥說。
  在國內,“中西醫結合診療”的模式較為普遍。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教授丘和明告訴時代周報,目前全國中醫院校課程設置中,中醫與西醫的課程數量比例為6: 4,而西醫院校學生也可以選修中醫課程。這一模式也導致了“到底是中醫在起作用還是西醫在起作用”的質疑。支持中醫者認為中西醫結合可以發揮兩者之長,反對者則認為這是中醫在“渾水摸魚”。
  沈劍剛同樣認同中醫藥需要科學驗證的說法。“比如中藥、西藥同時使用是否影響代謝,是否產生毒性,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問題。中醫在爭論中才會有進步的空間,但是每一個爭議,反對中醫的人也同樣需要拿出證據。中醫藥已有幾千年歷史,很多我們現在無法去評估療效,但是你不能因此全部否定。”沈劍剛說。
分享與收藏:加入收藏欄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