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行業資訊 » 關于P2P的五個判斷

關于P2P的五個判斷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28 09:44  瀏覽次數:35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做預測太難。互聯網發展聲勢之猛,速度之快,讓即便是對未來12個月的研判都變得非常謹慎和艱難。

判斷一:就市場本身而言,明年的P2P市場將從宏觀走向微觀,混沌走向細分。
  我認為明年的P2P市場呈現將更為清晰。
  首先,從產業業態來講,線上市場和線下市場之間的區別將更為明顯,兩者將被更加清楚地認識和區分。線上和線下市場的特點將在不同的區間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線下將越來越重,線上市場則越來越輕,線下更金融化,線上更互聯網化,隨著方向的不同,兩者之間的差異將是全方位的。
  其次,P2P市場將被進一步劃分,P2P目前已經涉足的個人市場、小微企業市場、電商市場等之間差異化將更加明顯,專業化市場將開始形成。在各專業市場內,資金需求、資金供給、風險管控等均表現出相似的特點,但各專業市場之間風格割裂,相同點越來越少,不同點加劇產生,跨專業經營將越來越困難。
  最后,從地域上來講,未來我認為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將形成P2P發展的熱點區域。中國的P2P將以上述幾個較大的P2P區域市場為中心,影響力由近及遠進行輻射。
  判斷二:P2P企業面臨轉型,精細化、專業化是必然的趨勢。
  首先,隨著P2P整體市場規模的擴大,專業市場區間開始劃分,各區間的彼此差距日益明顯,包攬市場的業務模式將無法持續,單個P2P企業將無力全面覆蓋各專業市場。目前市場存在的P2P企業將面臨著轉型,精細化、專業化是生存下去的必然選擇。
  其次,深耕專業市場是P2P企業活下去的唯一可行道路,企業根據各專業市場的不同的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再次,深耕專業市場,要求風險管控能力的不斷進化和創新。基于技術的微創新以及大量的用戶借貸行為和社會數據的商業智能發掘,類似拍拍貸這樣的企業,可以更加依賴足不出戶的線上平臺,收集用戶數據,定制借貸產品,提供更加快捷和安全的借貸服務。
  最后,隨著市場對精細化、專業化的要求,P2P企業關注的方向將從整體市場轉向專業市場,關注的層面也將更加微觀、具體。那些率先轉向轉型的P2P企業將成為細分市場的領頭羊,同時新一批瞄準專業市場的新興P2P企業,將取代看不清趨勢、固守整體市場的老P2P企業的市場地位。
  判斷三:線下P2P企業將展開激烈競爭,優勝劣汰在所難免。
  為什么判斷線下P2P企業將展開激烈競爭,原因在于線下市場將很快趨于飽和。
  這樣一來,留給全國的幾百家P2P企業的市場氛圍其實就不大了。這些企業,一沒有銀行那樣的資金成本優勢,二沒有經過時間檢驗的風險控制手段,在面對銀行等機構的競爭的時候,是基本沒有還手之力的。這些P2P企業只能進一步下沉借款對象,去撿銀行和小貸公司的剩飯,服務那些高風險的客戶群。
  因此,對所有人來說,2014年的市場環境將比2013年更加殘酷,明年將是決定線下P2P市場份額的一年,將是奠定未來一段時間相對穩定市場格局的一年。2013年倒閉的60多家P2P只是“小蝦米”,我相信2014年將會有更多的、更大的P2P企業被淘汰出局。
  判斷四:P2P將從單體產業延伸成產業鏈或者產業集群。
  任何產業的發展壯大必然伴隨著從產業向產業鏈或者產業集群的過程。P2P的服務并不簡單,除了資金,還涉及征信、審核、催收等業務。正如圍繞著電商出現的物流企業、第三方支付平臺、廣告營銷企業一樣,相信未來以P2P業務為中心,在其上游和下游出現配套協作產業,在其外圍產生專門為P2P某一流程提供服務的專業企業。
  產業鏈對P2P企業的好處顯而易見,社會化分工可以解決目前困擾線上線下P2P的征信、審核、催收問題,減輕企業的負擔,聚焦借貸核心業務,快步向前。
  判斷五:政策監管將更加明晰,宏觀信號更加清晰的釋放,“試運行”條例有望出臺。
  然而央行陸陸續續釋放出的信號,可以讓產業界人士推測出未來可能監管的方向:
  形成的資金池將是監管的重點。參考管理部門對銀行、證券、基金信托等采取的監管措施,采取有自融、虛假標地、高額補貼等高風險手段搶占市場的行為將被嚴厲禁止。
  以上是我從市場、P2P企業和產業、政府監管三個角度做出的五個預測,我認為P2P市場、市場參與者、市場監管者將在2014年變得更為成熟,P2P將從一個市場熱點過渡成為一個真正的產業。中國的小額信貸市場過去被人關注不多,但在互聯網時代,由于個人價值被重新發現,與個人相關的市場重新被人們審視和反思。
  P2P被媒體前所未有的關注給從業者莫大的鼓舞,這意味著過去的努力被認可,同時我們也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P2P發展時間尚短,媒體也存在過度解讀的情況,2013年10月和11月60多家P2P機構倒閉已經給從業者敲響了警鐘,過猶不及,切實保護借款人和投資者的利益,穩健發展才是唯一可持續的道路。
? ??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