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行業資訊 » 銀行混業經營新演進 泛資管格局重塑

銀行混業經營新演進 泛資管格局重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31 08:54  瀏覽次數:17
  從熱衷于非銀金融子公司的牌照布局,再到泛資管對銀行的開閘,銀行綜合化經營的步伐不斷加速。
  在利率市場化推進、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銀行選擇綜合化經營的方向,被認為是無可厚非的選擇。從全牌照布局到交叉業務的比拼,銀行的綜合化經營之路不斷創新,而這其中也伴隨著新的金融風險。
  銀行產品跨界交叉風險、關聯風險、聲譽風險等被認為是目前國內銀行綜合化經營主要的風險點。對于這些風險的控制,銀監會曾提出“三大隔離”來實施風險的隔離,不過綜合化經營趨勢難以改變,應對這種趨勢,業界更多認為,監管應該從主體監管向功能監管轉變。
  泛資管格局打破
  “以前提起銀行綜合化經營,我們更多考慮的是銀行去設立券商、基金、信托等子公司,形成金融集團的發展模式。現在銀行真正的綜合化經營,在于業務范圍的擴大,與非銀機構業務的交叉,變成了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一位大行戰略部門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
  2006年銀行綜合化經營試點放開之后,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開始逐步布局非銀金融機構領域,形成金融控股集團或銀行控股集團的模式。近來,城商行也開始設立基金公司、租賃公司等,布局全牌照。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信托行業的迅速崛起,銀行業務也開始呈現綜合化趨勢,與非銀機構的業務邊界越來越模糊,這主要體現在通道業務或者表外業務。例如,2010年“銀信合作”被叫停后,泛資管時代到來,證券、基金子公司等紛紛加入對銀行的通道業務搶奪中。
  近期,銀行理財債權類直接融資工具和資管計劃的試點開啟,將這種產品混業的格局改寫,銀行業務正在加速綜合化。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銀行理財資管業務的試點,實際上是一種直接融資體現,也意味著銀行現在既可以做間接融資業務,也可以做直接融資業務,這種混業業態也將打破泛資管的格局。
  “從社會融資總量來看,銀行信貸占比是下降的,其他融資渠道的占比提升,這些渠道的融資中,委托貸款是需要通過銀行來完成的,信托貸款也可能會有銀行間接參與。”該人士稱,“實際上銀行的綜合化經營,也在自身業務上有了進一步的擴大。”
  央行社會融資總量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52.1%,同比下降5.2個百分點。根據央行數據測算,同期委托貸款、信托貸款這兩項占比有較大提升,分別為13.04%和11.35%,而這兩項占比在2010年僅分別為6.24%、2.76%。
  “綜合化經營更多的是銀行融資功能衍生的產物,以融資服務為主體繼續挖掘公司客戶價值而衍生出信托、保險、租賃、基金等綜合金融服務。”中信銀行行長朱小黃近日撰文稱,中國現階段仍處于發展優先階段,社會的融資需求仍然龐大,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穩定融資能力及支付能力所構成的預期信用,仍然是銀行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有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銀行在創新金融產品上與非銀機構的交叉,其背后的主要因素在于我國多層級的融資體系并不完善,融資需求大并且仍以銀行為主,而銀行因為有諸多監管要求,催生表外業務的沖動,產生了現在業務邊界模糊的情況。
  呼吁轉向功能監管
  銀行金融產品呈現出混業趨勢,新的風險相伴而生。
  以信托為例,借助銀信合作模式的突飛猛進,到今年三季度末,信托業總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而2008年末該規模僅為1.22萬億元。
  據朱小黃介紹,在銀信合作受到限制后,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又為銀行資產出表開創新的渠道,短短一年內,券商資產管理規模增長6倍至3.42萬億元,而其中80%以上源自于銀證合作。
  通道業務規模不斷膨脹,其風險也在逐步暴露:信息不透明,監管難以掌握這些業務的風險程度;銀行理財、信托計劃等產品,在交叉過程中還出現以資金池的方式運作,存在期限錯配的風險;交叉金融產品爆發中,銷售過程也容易出現亂象。
  對此,監管層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希望厘清銀行表外融資的規模和風險,這也是今年銀行理財“8號文”出臺的主要原因。
  “努力解決跨領域、跨行業監管交叉、空白和重復問題,防止監管套利,減少監管成本,降低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和傳染性。”這是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今年陸家嘴論壇上演講時提出的。目前,試點的銀行理財資管業務,被認為是以市場化的機制去加速銀行“去通道化”和實現信息透明。
   “對銀行混業趨勢存在的風險,設立子公司的模式只要做好風險隔離,防止子公司風險傳導,其風險隱憂并不大。真正有潛在風險的是,銀行業務和產品范圍擴大、與其他金融機構邊界模糊,形成的交叉金融部分的風險需要關注。”上述大行戰略部門分析人士稱。
  尚福林此前還對銀行綜合化經營提出了機構、業務和退出“三大隔離”,綜合化經營是把“雙刃劍”,可能帶來服務能力、整體效益和競爭力提高的好處,也可能帶來風險傳染性、復雜性、破壞性加大等問題。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能夠應對銀行混業經營大趨勢,在監管方面應該向“功能監管”轉變,現在銀行涉及的業務范圍比較大,例如做資產證券化產品到交易所交易,那么證監會是否需要對此進行相應的監管等,還需要監管部門進一步協調。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