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各種企業和媒體人的年底交流活動也接踵而至。這是我每年里最喜歡的時段,聽聽別人的總結與展望,遺憾和期許,自己也能有些許感悟。有意思的是,在手機行業,最近有一個觀點不停在耳邊響起——馬年將成為各大品牌大把燒錢的關鍵時刻,一場毫無保留的資本戰將拉開帷幕。
自蘋果和谷歌在諾基亞的地盤上揭竿而起,群雄逐鹿的狀態已持續了整整六年。在下一場技術革命到來之前,行業必然會進入新的穩定期,而馬年就是這穩定期到來前最關鍵的時刻。不是單純為賺錢,也不是一味求銷量,土豪列強們正努力為自己爭取更穩固的市場位置,迎接穩定期。
重演的歷史

我有幸完整經歷了手機業的上一個朝代。最早的時候,愛立信和摩托羅拉是市場中的老大,后來諾基亞崛起了,還有以波導、熊貓、康佳、夏新為代表的一眾國產手機商。上一次血戰發生在2005年左右,最終諾基亞獲勝,穩占頭把交椅。
在此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這種格局再難被打破。直到iPhone的推出和安卓系統的問世,一次典型的以科技改造產業的戲碼開始上演。自此之后,寡頭諾基亞被擊倒,整個行業又重新回到了紛亂之中。而在此之前,諾基亞也算是過了好幾年穩定的日子。
那是令人向往的舒服日子,但很顯然,現在市場中并沒有出現諾基亞那種“一騎絕塵”的代表。即便是蘋果和三星,也只是在高端高價的市場中保持著優勢。按價格排列自上往下,VIVO、OPPO和金立不斷沖擊著高價位手機市場。小米及其他互聯網品牌一邊在1500-2000元之間鏖戰,另一邊則在1000元以內搶客。老被人說市場份額大卻沒錢賺的“中華酷聯”,也都還占著自己的坑,并無衰敗的跡象。
相反,在那個諾基亞市場份額高達40%的穩定期,其他大多數品牌只能守著很小的市場做事——發現有聯發科的高性價比功能機方案可用,大家一擁而上。在轉型智能機過程中,不少前面賺到的錢又都交了學費,處于饑一頓飽一頓的狀態。現在卻不一樣,好像所有叫得出名字的手機品牌都過得不錯。
這是因為市場對智能機的需求依然旺盛,但自今年開始,情況會出現變化。行業內沒有顛覆性的新科技,智能機只有在現有技術的迭代中前行。如PC業一般,這種迭代可能會超出用戶的需求,變得曲高和寡。處理器的核數量不可能逐年翻倍、屏幕尺寸也沒法無限制提升,分辨率超過2K以后,也沒什么意義了。
于是,用戶在選擇智能機時,以配置作參考的比例會下降,品牌、個性的價值會上升。受此影響,整個行業又將進入當年“諾基亞式”的穩定期。
回到文章開頭,近來不少業內人士不斷向我闡述的觀點,今年會是比拼資本最關鍵的一年。所謂的資本不僅是錢,還包括產品、營銷、服務,甚至老板的形象。原因只有一個,穩定期即將來臨。目的只有一個,占個好位置。
盛放的時刻
其實“馬上血戰”已有了苗頭,這邊華為推出798元的高性價比四核產品榮耀3C,那邊雷軍就把紅米的價格下調至了699元。這邊榮耀3C配上2GB內存賣998元,同城的酷派就推出大神F1,也是2GB內存,還是八核,還便宜110元。拼著不賺錢,也要攢人氣。
與此同時,據筆者從多家品牌了解到的信息,今年它們的投放預算也相當驚人。就算比不上三星的大手筆、蘋果的大氣,也都刷新了各自的年度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還是穩定期前百花盛放得最燦爛的時候。在沒有絕對寡頭的情況下,即便是新品牌,只要有本錢,有故事,也會有機會。不久前,前OPPO高管劉作虎離職,創立互聯網品牌一加。他在描繪自己的產品時提到,“好的產品是藝術和技術的完美結合,一加手機的外觀設計是除了蘋果以外最好的。”
上來就向蘋果叫板,自然引來不少質疑的聲音。但質疑本身就是一種關注,若放在那個諾基亞雄霸天下的穩定期,這句話能不能傳播開去都成問題。
看似最乏味的時代,也可能是最精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