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的服務業在2013年迎來了重大轉折,服務業對我國GDP增長貢獻首次超過工業,占比近半。對此,專家認為,這不僅是我國消費結構升級不斷加快的客觀反映,也是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不斷推進的結果,標志著中國經濟或將邁入“服務化”時代。未來,我國服務業所占經濟比重將進一步提高,產業結構逐漸由以制造業拉動經濟為主向第三產業和制造業共同拉動轉變,逐步實現“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的轉變。
“三產”占比首超“二產”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2013年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0.0%,而第三產業比重則明顯提高,達到46.1%,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比重高2.2個百分點,這是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這是我國由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過渡,進而向后工業化時期轉變的必經過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政策研究室主任張本波表示,過去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高度依賴投資、高度依賴要素投入和國際分工、高度依賴一般加工制造環節和加工貿易之上的,由此決定了我國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畸高,而第三產業比重畸低。
張本波表示,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一方面是由我國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競爭格局決定的,我國長期以來更多地扮演了 “世界工廠”的角色;另一方面與我國處于加速工業化階段有關。另外,各地產業結構雷同、城鎮化相對滯后、二元經濟結構未根本打破等因素也抑制了服務需求的有效增長。
顯示經濟加速轉型
然而,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不斷深入,服務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近年來中國服務業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服務業投資增速加快,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中多是服務業,這些都與服務業比重上升密切相關。
“三產超二產,標志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達到新階段,意味著中國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到新水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表示,第三產業能夠帶來更多就業、更低能耗和污染,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對結構升級至關重要,第三產業的大發展有助于中國經濟未來更“輕盈”更親民。產業結構的積極變化也蘊含著一種趨勢,即未來中國的消費增速會加快,政府公共服務進一步健全,服務業發展更加迅速。這反過來也會進一步刺激消費,提升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從而增強經濟增長的穩定性。
“目前我國產業結構正在發生可喜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任澤平表示,以重化工為代表的傳統產業集群日益衰落,銷售利潤率明顯下滑、資產負債率明顯上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反過來,以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新興主導產業集群快速成長,上述三方面的數據表現趨好。這種明顯分化顯示了以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新興主導產業集群正在逐漸替代傳統產業集群。
“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市場”
盡管服務業已超過工業對GDP的增長貢獻,但是產業結構調整仍是個長期過程。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表示,我國仍處在工業化中后期,人口規模巨大和地區發展差距較大的國情決定了我國不可能像韓國、新加坡和日本那樣一下子就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換位,而將是逐漸由以制造業拉動經濟為主向第三產業和制造業共同拉動轉變,這個轉變過程可能需要10至20年。
不過,世界經濟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發展趨勢,也為中國加快服務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范劍平表示,中西部仍然具備發展制造業的條件,可以接過東部地區“世界工廠”的接力棒,而東部應更多地發展服務業成為“世界市場”。我國在未來的十幾二十年里既是“世界工廠”又是“世界市場”,這是我國國情所決定的。
未來,我國服務業還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張本波表示,從中長期來看,隨著城鎮化逐步完成,消費需求中物質消費比重下降、服務消費比重上升,第二產業比重會顯著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將由于消費升級和生產的服務化帶動而大幅度上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第二產業比重將下降到40%以下,第三產業比重將達到5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