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行業資訊 » 高端IT“碼農”也有用工荒

高端IT“碼農”也有用工荒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3-12 09:03  瀏覽次數:119
  月28日,在親手寫下最后一行代碼后,35歲的女程序員馮愛榮關閉了她經營了四年的創業項目:一家軟件外包公司。
 
  訂單還在那里,但是人沒了。
 
  過去的一年,馮為她的7名雇員中的5個加薪20%,另外兩個加薪40%,但到國慶就走了4個,春節又走了3個,更糟的是,即便拿著更高些的薪水去招聘,也找不到人—這是一場完全不知對手來自何方的對決。離職的員工有些去了其他行業,有些去了其他城市,馮甚至聽說有些去了國外。
 
  浙大網新估計,在中國,這個主要靠“賣人頭”賺取人力成本差價的行業,近三年來年均人力成本上升達10%-15%,但人才仍遠遠供不應求。這看起來很像一度困擾中國城市家庭的“保姆荒”。區別只在于,媒體仍在報道40個家庭爭奪8個保姆的新聞,但馮愛榮根本無從知曉自己在招聘網站上,和多少個“家庭”一起在爭奪多少個“保姆”。
 
  在智聯招聘CEO郭盛看來,這個春節可能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開始。一波比“保姆荒”更兇猛的“白領荒”正在來襲。他所在的公司剛剛發布了一項調查數據,認為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一成白領節后剛上班已經在辦理離職和入職手續,而三成的白領則正在考慮更換自己的老板。
 
  “軟件外包可能只是表現最嚴重的行業。高端白領的緊缺在金融和IT業已經成為現實,而且正在迅速蔓延到中端職位,以及其他腦力密集型行業。我所知道最糟糕的公司,甚至在年后發現座位空了一半。”郭說。
 
  調查機構萬寶盛華去年中發布的一項調查也支持郭的觀點。數據顯示,面臨“人才短缺”的中國企業達到35%,比上一年激增12%。這一數字在過去10年中始終保持在10%-20%左右,唯一一次例外是在2010年,達到過40%的高點,那一年發生了眾所周知的“民工荒”。
 
  兩個年度的區別在于,當時企業最緊缺的人才是“生產作業操作工”,而今天最緊缺的選項變為“技術人才”。而在焦慮程度,也就是“人才短缺對客戶服務能力產生的影響”一項,中國與中國香港遠高于當年,壓倒去年的冠軍日本,并列第一—盡管從失業率,也就是找到人才的難度來看,前者本不應為此有如此程度的焦慮。
 
  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今年全國畢業生總數達727萬,比去年增加28萬人,但研究預計今年的大學生就業率,甚至可能不如號稱“最難就業季”的去年,被稱為“更難就業季”。
 
  于是,你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幕悖論:一群手握大把工作機會的雇主,在面對一群眼巴巴等待工作機會的新鮮人面前大哭,他們說:以往那些靠譜的,成群結隊的好員工,他們究竟去了哪兒?
 
  全球化的擇業
 
  26歲的張文超剛剛辭掉了一份年薪33萬人民幣的工作,因為這家公司出差總是喜歡選擇廉價航空。
 
  張在看過一則電視新聞后,做出了不告而別的決定。在那則新聞里,由于起落架故障,某廉價航空公司的一架飛機在天津盤旋了3小時才降落。張文超想起自己所在的公司也經常使用類似的服務,因此,他決定從第二天起不去上班了。
 
  他說,“這并不直接意味著危險,但我認為這是對員工的不負責。我不能接受這樣的價值觀。”他剛剛離開大學2年半,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一家公司制作手機APP,年薪是18萬,第二份工作也就是剛辭掉的這份,年薪接近他母親退休年薪的10倍。
 
  北京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霧霾天氣,市政府發布了空氣污染橙色預警,新聞里說這樣的天氣將持續一周。從張文超租住的居所,北京北四環一處居民小區的二樓望出去,1公里外的鳥巢體育館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坦白說,你甚至無法看清樓下草地上的麻雀。
 
  張文超希望他的第三份工作遠離這個空氣惡劣的城市,至少是中國南方,他希望是在美國的灣區。他認為“把公司開在這樣環境惡劣的地方也是對員工的不負責”。
 
  這并非一個非常過分的想象。張可以選擇一家中國公司,并在美國工作。中國啟動全球化進程的公司已經從2000年的5-6家,增長到今天的37家,這在全球范圍內數一數二。
 
  但33歲的朱潔雅覺得,張文超最后最可能的選擇,就是像自己這樣,在全球范圍內選擇雇主,同時面對一種國際化的職業競爭。
 
  朱在5年前辭去了北京一家大型國企的工作,進入一家海外咨詢公司的上海總部。她每年在中國工作8個月,在美國工作4個月。每隔一段時間,她就會收到一封來自世界各地的offer,工作地點有時是倫敦,有時是法蘭克福,有時是班加羅爾。
 
  在朱看來,今天人們選擇職業,無論是流動頻率還是選擇范圍,都跟過去很不一樣了。但這并非中國年輕人獨有。她舉例說,在她所在的公司,一位牛津大學畢業的英國男孩剛剛發現他不喜歡做咨詢,去倫敦去做他的財經本行了。而一位巴西姑娘在春節前離職,選擇在中國開始她的貿易生意。但這兩個人過去和張文超一樣,從未考慮在自己的國家之外工作。
 
  中國在這一競爭中占據主動。BBC上月援引一項匯豐銀行的調查結果認為,中國超過德國和新加坡成為最佳工作目的地。但文章也表示,盡管2012年在中國大陸工作的外國人增至24萬,較2007年增加17%,但其中很多是犧牲收入換取經驗的外國年輕人。中國仍遠非外國人現實中的就業首選。
 
  但多數中國企業在中端職位的薪酬待遇,并不具備全球性的吸引力。TowersWatson最近發布的亞太白領勞動力調查顯示,就最高層職位而言,中國企業付出的平均薪酬已經達到全球頂尖水準,比香港高11%,達到印度的兩倍。但在入門級職位,澳大利亞支付的薪酬,相當于中國同等職位薪酬的8-11倍。中國平均水平的職員薪資,只相當于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的一名清潔工。
 
  即便如此,根據倫敦朗伯德街研究所喬伊列娃的觀點,中國的每單位產出勞動成本看起來仍被高估了10%-15%,結合快速上升的工資水平,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遠高于生產率。例如,據《亞洲時報》,中國高級藍領的工資,實際已不低于南歐大學畢業生的起薪。
 
  朱潔雅仍留在這里的唯一障礙,是簽證問題。以美國為例,鑒于H1簽證(一種針對高科技人才的長期簽證)名額有限,因此大部分中國人赴美工作如不是移民,就仍多是B級簽證的“兩頭飛”狀態,很難真正“斷舍離”。歐洲的情況也與此類似。而澳洲、新加坡或香港的吸引力很多時候并不如內地。
 
  很多人會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技術移民。這并不令人驚訝。2012年獲得美國H-1B工作簽證的中國人為23787人,以20%的速度增加,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中國技術移民也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但同期中國發放的類似簽證為零。《2014國際人才藍皮書》將此稱為“人才赤字”。
 
  朱認為自己目前的狀態,會令她每年損失3萬美元左右的收入。她也許會在不久后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改變和被改變
 
  王青平暫時不需要考慮來自國境線外的競爭。他所在的行業是IT行業中細分的游戲行業,通常的員工流動率在30%甚至更高。他們通常去了同一個行業、同一個城市,甚至同一條街道上的競爭對手那里。
 
  作為完美時空員工關系部總監,王青平每天一睜眼就會覺得焦慮。他的工作包括但不僅限于舉辦普通員工與高管的例行“吐槽會”,為員工安排專業的心理測試,解決他們生活和家庭上的問題,設法在員工跳槽前了解他的想法并盡量避免,以及組織大型聯誼活動,和歡快而熱烈的圣誕派對和年會。他甚至還需要考慮是否像兄弟公司那樣,為這家以宅男型技術人員的公司評選出一位“女神”。
 
  把熟悉的人介紹到自己所在的公司工作,或者叫“內推”,也已經在中端技術職位招聘中成為一門“顯學”。新華社曾報道說,有工廠主愿意為招聘每一個工人付出200元人民幣。但在中國聲名鵲起的手機制造商小米公司,以及一些主打“內推”的招聘網站,“內推”一位自己的朋友去公司應聘,可獲得的現金獎勵甚至超過這個數字的10倍。
 
  在不久前的一次人力資源人士內部聚會上,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某互聯網巨頭的招聘成本在每人4萬元左右,即便如此,你還需要其他手段招徠人才—包括但不僅限于請客吃飯,主動披露公司短板,以及承諾苛刻條件等。不過該人士認為,在可以約到的前提下,“吃飯在很多時候很管用”。
 
  赫斯加洛(HorstA.Gallo)對記者說,僅僅在5-10年前,他和他所在的公司還只需要考慮“我付薪水你做事”,但現在,作為IBM大中華區副總裁及人力資源總監,他做出了非常多過去匪夷所思的改變。
 
  例如,現在的IBM允許員工在任何他們希望工作的地點工作—家里、旅途中乃至機場,再比如減少夜班福利(他們不喜歡加班)和擱置養老金計劃(他們對此不感興趣),代之以更多元化的選擇,甚至,在工作時間嚴肅地組織一場務實的技術交流會,探討如何幫助中國減少霧霾天氣。
 
  IBM過去三年在中國拓展了數十個地方辦公室,其中70%的員工參加工作不到10年,50%的員工不到兩年。他們更討厭被控制,尋求溝通、反饋和靈活性,希望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
 
  赫斯說,他還了解到北京、上海的員工更注重靈活性和事業,而成都白領更關注安全感和基礎福利,其他地方也各有不同。接下來他需要設法滿足這些不同的需求,這項龐大的工程令他感到“非常焦慮”。
 
  競爭在高端職位上變得更加激烈。麥肯錫預測,中國未來需要75000名具有國際商務經驗的企業領導者,但市場只能供給3000-5000人。僅僅在過去一年,公開面向全球招聘的中國城市就包括深圳、天津、長沙、武漢、濟南、常州、昆明、義烏等,以及很多城市的區級單位,招聘人數從數十至上萬不等,甚至還有江西和新疆,以一省之力來為此鼓與呼。
 
  作為一名老汽車人,以及北汽集團組織部兼人力資源部部長,高原覺得這將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企業和地方的常態。北京現代為不愿意離開底特律和都靈的汽車專家,專門在當地設立了研究院。在招聘海外高管時,高原甚至會幫助他們解決北京的空氣污染,乃至孩子的上學問題。即便如此,也仍然有人離開。但高原認為這是必要的:“中國很多大型企業面臨全球化,必須在全球范圍內同其他雇主競爭高端人才。”
 
  德國人魏蘭德(rainerwieland)對這樣的世界感到迷惑。他認識很多像張文超這樣的中國年輕人:他們加班加點地工作,幾乎沒有生活,渴望競爭,但是一有任何風吹草動,就毫不猶豫地選擇跳槽。他們很急著“成功”。
 
  在北京奔馳負責員工培訓的魏蘭德,在這家公司工作了32年,從未想過跳槽。他說,他培訓過的很多中國藍領,以及德國的年輕人,也都像他一樣:滿足于日常工作,結婚生子,每年旅行一次,然后在5-10年后獲得晉升。
 
  對魏來說,中國的白領年輕人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族群。他無法理解,但可以接受。他說,他過去的工廠在山谷里,四面環山,鎮上只有6000人口。但現在北京他和2000萬人一起生活。他已經習慣在北京的霧霾里晨跑。“我想,改變早在奔馳和我們走出那個小山溝時,就已經開始發生了。”
 
  這到底是最好的年代,還是最壞的年代?魏蘭德說,“我沒法給出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