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樂視、小米“殺入”彩電界,今年它們還會“跨進”智能家電領域。不過,它們已經不想再被看作“顛覆者”,而是向家電企業拋出了繡球。
在2014中國(上海)家電博覽會上,樂視TV高級副總裁彭鋼與夏普商貿(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穆剛相鄰而坐;當著海爾、美的代表的面,小米用戶體驗總監唐沐大談小米路由器和智能家居構想。彭鋼對記者說,樂視與同行交流,不愿老被看成圍剿對象。唐沐說,小米與家電廠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潛入”家電圈
“小米是互聯網公司。”唐沐說,專注的硬件產品只有三個——手機、電視(包括盒子)和路由器,因為它們都是平臺型產品。
“以成本價銷售,甚至略虧,希望獲得海量用戶群,再做增值服務,這是小米的思維。”唐沐說,除冰箱之外,路由器是家里唯一全天開機的產品,小米把它當作是用戶的智能家居中心。“用戶不想要一個新增的東西,路由器低調一點,好接受。”
“如果小米路由器賣到1000萬臺,它就可以做成平臺。”唐沐說,小米可以把連接家電的智能芯片,以較低價格賣給家電廠,讓安裝了這些芯片的家電產品,與小米路由器自由連接,“我們誠意向大家拋出繡球”。
阿里、騰訊、百度三大互聯網公司,在智能家庭上也早有布局。阿里與海爾、美的等都有合作;騰訊與創維共推微信電視,海爾智能家電操作系統通過微信引入流量;百度愛奇藝與TCL、創維、海信等都有合作。
阿里巴巴集團CTO王堅在上周舉行的美的物聯網空調發布會上表示,未來智能家電將成為物聯網產業鏈中最具價值的信息端口之一,阿里云和美的空調的技術合作,是雙方目前最重要的云端合作項目之一。
“智能化”路徑差異
盡管都看好智能家電的“大蛋糕”,但是新興互聯網企業與傳統家電廠的思路存在明顯差異。傳統家電廠更看重增量市場,如,美的集團計劃到2018年智能家電產品貢獻一半的營業收入;而新興互聯網企業還瞄準了巨大的存量市場。
唐沐認為,一些家電廠將原有的家電產品,加一些智能功能,就賣貴一倍。“消費者為此換掉整套家電,不太可能”。他設想,一開門,燈就亮了;在廁所,一起身,就沖水了,這些細微的改變融入生活,消費者的體驗會更好,“小米會讓這些事情慢慢發生”。
另一個不同是,傳統家電廠更看重產品,而新興互聯網企業更強調服務和產品的自適性。
在唐沐看來,手機遠程控制、高科技、貴價,并不等于智能家電,“小米希望讓很多東西自動發生”。比如,用戶醒了,智能手環告訴路由器,路由器告訴其他所有家電“動起來”——風扇打開、電磁爐煮水,路由器是“神經中樞”。
“智能家電不能干擾用戶,增加負擔,”彭鋼舉例說,用戶手機每個月收到空調的參數,有什么用呢?他認為,智能家電應該有自學能力,了解用戶的習慣,并推薦適合服務,比如節電模式。“只是將遙控器換成手機,并不能說家電就智能化了”。
智能已成家電廠的新品賣點,但互聯網企業倡導“硬件免費化”和“服務收費化”并舉。彭鋼認為,硬件以成本價出售是為了吸引用戶,服務收費才能使智能家電的生態良性發展。“如果智能硬件貴價賣出,服務又不收費,廠家很容易陷入賣完就了事的狀態”。
新的競合關系
在3月20日的智能家電論壇結束后,有中小企業主動與唐沐聯系,想了解它們的家電產品能否與小米合作,加入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態圈。
唐沐認為,互聯網企業與家電廠,在智能家居的大潮中,將形成新的競合關系,“合作多過競爭”。“小米生態圈會與家電領域的優秀公司,從資本、產品、營銷等層面展開合作。”他透露,今年美的與小米會有合作產品發布,將在小米商城銷售。
本質上講,這是一場用戶之爭。家電廠欲把智能家電作為家庭互聯網的“入口”,但阿里、小米、樂視等都想通過合作,搶先圈占這些“入口”的“用戶數據資源”。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主任楊崑指出,中國步入4G通訊時代,數據傳輸速度比原有水平提升5~20倍,這給智能家電帶來機會。“目前大家都在爭入口,阿里、騰訊、小米等都在控制用戶入口,有的用終端,有的用內容,有的用服務。”
“用戶對服務使用習慣已經向互聯網遷移。”楊崑說,中國2013年底網民人數超過6億。傳統電視收視用戶一半以上集中在35歲以上,在線視頻用戶人群在35歲以下占大多數。
他認為,互聯網牽頭的格局已經出現。“在座各位不論以后賣什么產品服務,只要通過移動互聯網,最后肯定被騰訊和阿里巴巴扒一層皮。”
楊崑建議,傳統家電廠認清形勢、“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再想別人的事”,因為優勢資源還在于幾十年的產業沉淀。同時,在主導的核心服務環節需要有用戶控制權。“在封閉環境中,只有掌握高進入門檻才有議價權和平等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