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行業資訊 » 醫療機構外資持股70%上限有望打破

醫療機構外資持股70%上限有望打破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3-27 14:00  瀏覽次數:35
  在國內社會資本爭相競逐民營醫院的同時,針對境外資本延續近14年的持股紅線有望被解除。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擬減少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
  按照目前的規定,國內中外合資醫療機構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為70%,原則上除港澳臺地區之外,其他境外資本暫不被允許在國內設立獨資醫療機構。
  合資醫療遍地開花
  回溯國內合資醫療機構發展歷程不難得知,盡管外籍醫護人員來華執業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但直到1997年前后,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美中互利旗下的和睦家醫療集團才開始在北京開設和睦家醫院,由此開啟了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布局國內醫療服務市場的先河。
  國內當時針對外資投資醫療服務領域的規定極少,僅有原衛生部及原對外經濟貿易部曾發布的《關于開辦外賓、華僑醫院診所和外籍醫生來華執業行醫的幾條規定》,其中明確指出不同意外資在華獨資經營醫療機構,外資須與國內醫療機構展開股權合作。
  和睦家經過6年談判,才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藥集團達成合作,于1997年共建醫院。隨后,相關部門正式規定外資投資國內醫療機構持股比例不得高于30%,隨著中國于2000年加入世貿組織,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才升至70%。
  據了解,70%的持股上限仍不能滿足外資對國內醫療服務市場的客觀需求。大基醫療董事局主席孫啟銀曾表示,國內醫療服務市場有望于2015年達到3.16萬億元,原衛生部發展研究中心相關人士亦曾預測,高端醫療服務市場更具發展潛力。
  近10年來,合資醫療機構遍地開花,如北京國際醫療中心、萊佛士上海醫療中心等。這些合資醫療機構大多位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目標客戶便是消費能力較強的群體。相對于國內公立醫院而言,前述合資醫療機構在門診、治療方面的費用普遍較高,且管理制度也大多援引了本國規定。
  政策層面出現松動
  相當一部分外資醫療機構并不滿意70%的持股上限規定,個別外資醫療機構曾試圖跨越紅線,如新加坡百匯控股公司等。需要指出的是,港澳臺資本在內地可以設立獨資醫療機構,上海禾新醫院便是案例之一。
  于是,百匯控股等公司希望內地政府像對待港澳臺資本一樣放寬外資持股限制,陸續申請在華設立獨資醫療機構。據悉,目前外資醫療機構主要是和國內公立醫院尋求合作,但也有一部分外資醫療機構并不愿意將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帶入合資醫院,計劃設立獨資醫療機構。
  遺憾的是,外資獨資醫療機構相關政策截至目前并未放行,70%的持股比例上限也未作調整,目前在各大城市活躍的所謂外資獨資醫療機構均系合資或仿冒性質。
  今年1月份,衛計委相關人士曾對2009年3月份啟動的新醫改進行了回顧,認為社會辦醫力量正在逐步壯大,純公立醫院的絕對數量及相對比例正在逐步下降。記者注意到,這一趨勢與合資醫療機構的興起是分不開的。可以預見的是,一旦相關細節出臺,合資醫療機構將會呈現井噴之勢。正如國際制藥巨頭在華的開疆拓土,開始是設立合資公司,接下來便是設立獨資公司,目前國內外資獨資公司已有相當的規模。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