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機的普及,移動醫療在國內呈現向上之勢。自2012年至今,我國移動醫療市場已從不足2億元增加至28.4億元。預計到2016年,這一數值將超過70億元,2017年將突破125億元。市場的火爆引得支付寶、各種在線醫生、運營商等都紛紛涉足,市場上已出現超過2000款醫療App應用,而且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
雖然國家在推進醫療體制改革,但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改變。猶如打車APP,醫療APP也是借助移動移動互聯網的技術,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移動醫療為患者就診提供了便利,市場前景廣闊,但由于正處在萌芽狀態,魚龍混雜且標準不統一,使得各個應用碎片化嚴重,這需要政策監管及時跟進。
移動醫療方興未艾
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移動醫療產業大會暨第二屆智慧醫療健康中國論壇上,來自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的相關負責人指出,我國移動醫療發展將進入“快行道”。一項調查顯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會利用網絡搜集信息,53.64%的人視疾病情況而定,只有3.84%的人從來不會。綜合來看,超過90%的人通過網絡了解病情。另據iiMediaResearch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為28.4億元,預計到2015年這一市場將達到42.3億元,2017年將達到125.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70%以上。
移動醫療市場前景廣闊,醫療健康機構和服務紛紛開發“春雨醫生”、“春雨育兒”、“用藥指南”、“家庭醫生”等移動醫療App,目前我國移動醫療APP達2000多款,且功能已趨向多樣化。移動醫療已經涵蓋了醫療大數據分析產業、健康管理產業及像傳感器租賃這樣的周邊產業,包含了個人體征監測、個人健康數據管理、永久健康檔案、基本藥物臨床應用分析等多種具體應用功能。
盡管這些醫療健康機構和服務已經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立APP,但從多流量入口考量,它們都不愿意“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不僅在某些社交屬性比較強的公眾平臺上開設了公眾號。據悉,近期各類醫療健康機構和服務集體進駐支付寶錢包,用戶登錄支付寶錢包之后,點擊更多公眾服務,選擇醫療健康,添加相應的公眾號,就能享受預約掛號、疾病健康問詢等多種服務。
移動醫療這一“朝陽產業”也引起了通信運營商的注意,包括NTT DoCoMo、 AT&T以及沃達豐等全球主流移動運營商,也紛紛進軍這一領域??梢哉f,在未來的幾年時間里,隨著用戶對移動醫療認知度的不斷提高,各類醫療APP將大規模出現在移動互聯網應用平臺,移動醫療行業邁入爆發期。
移動醫療能否成為撬動醫改“頑石”的杠桿?
移動醫療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為這種新型的醫療服務模式讓廣大用戶切身感受到了移動醫療的實惠。眾所周知,我國“上大下小”的醫療資源配置與“下大上小”的醫療需求使得醫患關系十分緊張。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鐘南山坦言,病人排隊3個鐘頭,看病3分鐘,醫患關系怎么可能改善?增加醫院,醫療成本隨之水漲船高。增加醫生數量,知名醫生永遠患者云集。
而移動醫療的出現改變了過去人們只能前往醫院“看病”的傳統生活方式。對于患者而言,移動醫療通過移動互聯網方式將現有資源最大化,讓更多人能享受到醫療服務,不僅將節省之前大量用于掛號、排隊等候乃至搭乘交通工具前往的時間和成本,而且會更高效地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變治病為防病。對于醫生而言,移動醫療APP一方面增加了醫生的收入,業內人士指出,“醫生回答患者的問題會獲得收益,對于一些年輕的大夫來說,這項額外收入還比較可觀。”另一方面,相比以前PC端的醫療網站,移動醫療更好的利用了醫生的碎片化時間,能幫助醫生和用戶之間及時互動。
不過,移動醫療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一方面,疾病具有復雜性。病人個體差異明顯,同樣的疾病和藥品,在不同人身上治療效果卻不一樣。僅憑患者幾句網上咨詢就下診斷,太不靠譜。另一方面,手機軟件看病基本屬于“隔空猜物”。醫療診斷需要醫生“望、聞、問、切”并以專業儀器輔助。手機應用類醫療軟件讓患者了解疾病預防方法,普及醫療常識或許效果顯著。但把手機軟件當成“治病神器”,而拒絕卻正規醫院診治未免對生命健康太不負責任。
“軟件醫生”亟需加強監管
雖然移動醫療發展存在弊端,但為給廣大患者爭取最大醫療資源,對手機看病等新興移動醫療不能簡單叫停。政府亟需加強監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搭建合法權威的移動醫療平臺。
從國家監管角度上看,目前,對醫療APP領域的監管,國家監管和法律規范仍處于空白。
我國雖然有《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師、中醫師個體開業暫行管理辦法》等法規規范醫療行為。但對于網上診斷的主體資格及其診斷途徑卻難以明確界定。我國法律規定,醫生只能在醫院內行醫,外出行醫必須經過醫院批準。醫生通過移動醫療APP對病人進行診斷,是否涉嫌院外行醫難以判定。
因此,有關部門需要強化監管,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對移動醫療進行規范。2011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頒布《移動設備醫療類APP管理草案》,從法律層面確立了對醫療類APP的監管,或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
從消費維權角度上看,網絡問診最大的風險是患者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一方面,病患到醫院就醫,醫患雙方形成法律意義上的合同關系。而患者在手機看病軟件上搜出來的處方,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一旦出現了用藥問題,患者將無法維權。另一方面,通過醫療APP診斷,一旦發生醫療事故和糾紛,往往因為證據不全或者缺失,難以解決。
目前,我國醫療監管機構尚未介入到移動醫療APP領域。消費者通過手機軟件看病的次數增多,糾紛和風險也隨之上升。對此,專業人士呼吁廣大消費者要提高健康意識,減少對網上看病的依賴。另外,政府也要規范網絡診療咨詢行為,搭建合法的健康醫療咨詢平臺,并通過資質認證等移動醫療走上專業權威的合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