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投資經營增值電信業務的操作辦法出來了。
4月15日,工信部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經營增值電信業務試點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列舉了外商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投資經營增值電信業務所需要的條件,以及其他申辦流程。
這意味著,符合條件的外資,即日起就可以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注冊企業,并開展相關業務了。
中國電信上海自貿試驗區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趙行明介紹,在《辦法》出臺前,已經有不少外資企業在打聽,如何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注冊公司開展增值電信業務了。《辦法》的出臺,為外商注冊公司,開展相關業務,提供了操作路徑。
注冊資本最低100萬元
翻看《辦法》,設置的基本門檻并不算高。主要包括四點:有與開展經營活動相適應的資金和專業人員;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00萬元人民幣;有必要的場地、設施、技術方案以及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其中服務設施須設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內;公司及其主要投資者和主要經營管理人員三年內無違反電信監督管理制度的違法記錄,等等。
符合上述條件的外資企業,即可向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報送材料,申請經營增值電信業務。
《辦法》已將審批權限下放到上海市通信管理局。根據《辦法》,上海市通信管理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60日內,完成審查工作,作出予以批準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予以批準的,頒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經營增值電信業務試點批復》(有效期暫定為3年).
而在之前,外商投資中國電信業的審批期限長達5個月。
美國跨國公司“最積極”
據趙行明介紹,目前對入駐上海自貿試驗區最為積極的,是一些從事外包呼叫中心、多方視頻會議業務的公司,其中美國的跨國公司居多。
“這些跨國公司在海外有很多客戶,在海外客戶陸續入駐上海自貿試驗區后,它們也有相應的業務需求。”趙行明說,暫時看,從事外包呼叫中心、多方視頻會議業務的跨國公司,目前入駐上海自貿試驗區的主要考量,還是把它們在海外的服務,復制提供給它們在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客戶。
今年1月,工信部聯合上海市政府發布《關于上海自貿試驗區進一步對外開放增值電信業務的意見》,新增試點開放呼叫中心業務、國內多方通信服務業務、為上網用戶提供的因特網接人服務業務、國內因特網虛擬專用網業務等四項業務,其中前三項業務外資股比不設限制;國內因特網虛擬專用網業務外資股比不超過50%。
趙行明說,目前中國電信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開展的業務主要分兩塊,一個是傳統業務,基礎電信、寬帶、無線、ICT系統集成、信息化服務等;另一個是呼叫中心、云服務、大數據等增值業務。中國電信也正在結合外商入駐自貿試驗區的趨勢,增加一些增值業務。
此外,鑒于上海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定位,中國電信自貿試驗區分公司也在推進自身業務創新。趙行明舉例,隨著滬港通等特色政策的落地,電信可以依靠國際組網優勢,開展一些配套的低時延業務。在互聯網金融方面、上海自貿試驗區金改方面,電信也在考慮設計一些差異化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中國電信自貿試驗區分公司還有望率先開展一些體制創新。
“包括引入民營資本,在混合所有制上的探索,這在虛擬運營商業務上已經有體現。”趙行明透露,未來在寬帶接入等基礎電信業務上,也可能引入民營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