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藥短缺問題的破解再迎利好政策。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常用低價藥品供應保障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要求改進低價藥品價格管理方式,取消針對每一個具體品種的最高零售限價,允許生產經營者在日均費用標準內,根據藥品生產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自主制定或調整零售價格,保障合理利潤。
在政策說明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稱,廉價藥品短缺,緣于企業生產成本的問題,成本逐年上升,低價藥品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在招標壓價及零售價格不能靈活上調的影響下,低價藥品生產供應意愿下降,而受“以藥補醫”的影響,醫院亦缺乏使用低價藥品的積極性。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包括神威藥業(02877.HK)董事長李振江在內的多位代表委員提交有關改變中國低價藥方面政策的議案。
《意見》稱,國家發展改革委從政府定價范圍內遴選確定國家低價藥品清單,并實行動態調整。各地可根據日均費用標準,確定本省(區、市)定價范圍內的低價藥品清單。根據政策說明會上透露的時間表,國家層面的清單將于上半年出臺。
此前,為了解決廉價藥短缺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已組織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定點生產試點”,通過招標方式選擇企業定點生產一些用量小、臨床必需的基本藥物,規定統一的醫療機構采購價格,保證定點生產企業合理盈利,提高企業生產小品種藥的積極性。
藥品將“議定成交”
廣藥集團總經理助理黎洪告訴早報記者,公司旗下很多品種均可算作低價藥品,不過,有近五成低價藥沒法生產,原因是政府定價多年未有調整,如板藍根、復方丹參片等產品,目前出廠價接近最高零售價,保濟丸等藥品幾乎“虧本銷售”,而此次公布的政策可能會使部分廉價藥市場得以恢復。
藥品采購規則的規定也會讓藥企有所受益。
國藥控股高級顧問干榮富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取消最高零售價對于低價藥物是利好,但更重要的是不再設定中標價,企業也不會因招標時競爭而拼命降價,因為之前經常出現中標價比成本價還要低的“虛低”局面。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對《意見》的解讀,公立醫院使用的常用低價藥品,由醫療機構與直接掛網生產企業議定成交,實行網上交易,確保采購過程、采購信息公開透明,增強醫療機構在藥品采購中的參與度,并鼓勵公立醫院聯合采購。
“相比壓價競標,掛網議定實際上對于一些經典老藥的生存更有利,因為有品牌等優勢。”黎洪說。
根據相關部門負責人的說法,低價藥品的價格不會大幅度上漲,因為這些藥品還是多家生產,價格是不是能夠上漲或者大幅上漲不完全取決于一個企業,會有競爭機制,另外,低價藥品有著日均費用的標準,最多是漲到該標準線上。
基藥目錄的“架空”問題
《意見》稱,對因成本上漲或用法、用量發生變化導致日均費用突破低價藥品控制標準的,要退出低價藥品清單,重新制定最高零售指導價格。對用量小、市場供應短缺的藥品試點國家定點生產、統一定價。
不過,市場更關心的是日均費用標準和低價藥品的清單。日均費用標準是指患者每天規范服用某種藥品的平均花費。此次發布的《意見》稱,日均費用標準將另行制定。
一位行業協會的人士向早報記者確認的信息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去年底就開始征求日均費用的標準,其意見是西藥每日3元以下,中成藥在5元以下,在該標準下,約890個品種入選,但國家衛生計生委對于該標準未形成認可。
《醫藥經濟報》近日援引國家衛生計生委藥政司相關人士的話稱,不認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表示,是考慮到現階段患者對醫藥費用的承受能力有限。
干榮富說,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的520個品種中,價格較低的藥品比較多,如果低價藥品清單入選品種過多,則會使基藥目錄和低價藥清單的重合度較高,低價藥品的采購方式則會影響以招標方式進行基本藥物采購,基藥目錄會出現被架空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多個地方現在已啟動了本地區低價藥目錄的制定。今年3月,安徽省出臺了該省首批廉價藥品目錄,覆蓋327個品種,標準為日均費用西藥不超過1元、中成藥不超過1.5元。廣東省同月提出的遴選標準是日均費用不超過3元。
此外,在建立短缺藥品儲備方面,《意見》提出,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常態短缺藥品儲備。中央醫藥儲備以用量不確定的短缺藥品為主,地方醫藥儲備以用量確定的短缺藥品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