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推出認證二手車業務的汽車品牌越來越多,經銷商推出認證二手車營銷活動越來越頻繁……不過,因為認證二手車業務中汽車廠商和經銷商的經營訴求并不一致,以及現有的廠商理論引導、經銷商實際操作的業務模式本身存在的缺陷,正隨著認證二手車業務的不斷發展而變得越來越明顯。
國內認證二手車品牌銷售乏力
認證二手車依然是當下汽車市場炙手可熱的業務之一。今年以來,由整車廠家和經銷商發起的以“認證二手車”為主題的活動屢見不鮮。而不久前來自美國的消息,則更讓人對認證二手車業務的前景充滿期待。2013年,美國認證二手車銷量突破200萬輛,豐田、通用、馬自達等品牌認證二手車均實現大幅增長。其中,來自美國豐田認證二手車業務部門的數據顯示,,自1996年推出到2013年12月份,豐田認證二手車累計銷量突破400萬輛,也是全球唯一一家銷量達到這個數目的廠家。
相比之下,國內整車企業認證二手車業務整體依然停留在叫好不叫座的階段。大多數整車企業在回應認證二手車銷量問題時,往往言辭模糊。奧迪相關部門在回答認證二手車零售銷量問題時,僅表示品薦認證二手車數量逐年大幅增加,并且增長率均保持在50%以上。在去年廣州車展上,雷克薩斯中國副總經理郎立新在回答認證二手車銷量問題時則以“目前我們沒有過度地去追求二手車交易的量,而更多注重過程”一筆帶過。但也有個別企業開始將銷量勇敢說出口。在中國汽車金融實驗室研究員采訪過程中,寶馬尊選二手車提供了比較具體的數字,2006年到2013年,寶馬尊選二手車累計銷量55000臺;2013年單年銷量便達到18672臺,同比增長28%。
羞于將銷量說出口,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銷量數據不夠漂亮,另外一個原因,則是目前認證二手車在整車企業中的定位,并不是一項盈利業務,它的意義更多集中在品牌層面。廣汽豐田二手車部門相關人士就表示,認證二手車業務現階段的作用是幫助品牌、幫助經銷商留住客戶。雷克薩斯中國副總經理郎立新也指出,二手車的業務是支撐品牌發展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雷克薩斯二手車業務方面的發展不單純是量的提升,更重要是通過二手車業務,把品牌提升起來”。
但是,對經銷商來說,導入品牌認證二手車業務,實際創收的訴求遠遠高于品牌形象訴求。來自經銷商處的數據顯示,目前認證二手車終端零售銷量不容樂觀。本刊記者在走訪長安福特、東風雪鐵龍、東風本田、廣汽豐田等多家經銷商過程中了解到,目前僅有個別經銷商認證二手車年銷量能達到100到150臺,多數店面一年銷量只有幾十臺,這一數字還包括不符合本地排放政策批發到外地市場的認證二手車。
市場需求不足、銷售乏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經銷商開展該項業務的積極性。為了順利推進該項業務,廠家不得不花重金給予經銷商補貼商務政策。對于今年認證二手車業務的發展重點,不少企業均表示,主要還是繼續開拓二手車認證和銷售網絡。一家發布認證二手車品牌兩年多的合資企業相關人士告訴本刊記者,現階段他們最苦惱的是如何調動經銷商的積極性。出于品牌形象打造的考慮,整車企業一般對經銷商開展認證二手車業務的場地硬件有統一要求,比如車位容量、裝修風格等。這對經銷商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在認證二手車業務渠道開拓階段,廠家為了鼓勵經銷商往往針對這一部分給予補貼。不僅如此,不少企業為了調動經銷商積極性,還在單車置換認證環節給予補貼,并且部分品牌在經銷商完成認證二手車年度任務時還給予返利。
廠家風險大業務模式亟待改革
品牌認證二手車的最大優勢,一是有整車品牌做信譽擔保,二是有整車企業提供的一定期限的質量擔保。現在各大企業通用的業務模式,是企業制定具體的認證檢測標準,由經銷商完成認證檢測和銷售。隨著認證二手車業務發展更廣泛更深入,這種模式的弊端也逐漸暴露。
首先,經銷商既是檢測認證方,又是銷售方,公信力受到考驗。一位曾在經銷商認證二手車部門服務多年的二手車資深人士透露,有的廠家給經銷商下達的有任務指標,經銷商為了完成認證任務,瞞報、謊報車況;另外一方面,受利益驅動,明知達不到廠家認證標準的車被包裝成認證車,以次充好賺取維修費用。因為人力限制,廠家無法在終端對經銷商進行真正有效的監督,這為經銷商大行“潛規則”提供了空間。
另外一方面則是整車企業承擔的風險過大。由于檢測認證的權力掌握在經銷商手中,而提供質保的又是廠家,一旦經銷商瞞報、謊報車況或者以次充好,最終需要廠家買單。在這個業務鏈上,廠家是唯一的風險承擔者。為了平衡風險,廠家一般會要求經銷商每輛認證二手車交納數千元的質保費用。“這是目前業內比較流行的做法”,廣汽豐田二手車部門相關人士解釋,“這筆錢實際上是屬于成本提前回收,我們收集起來放在資金池中,為可能存在的風險做準備。而我們給到經銷商的補貼,遠高于他們交納的費用。”長安福特一家經銷商銷售經理也透露,廠家按照每輛認證二手車2500元的標準向店里收取質保費用,如果完成當年任務,廠家會返還部分給經銷商,“算下來,一輛車的質保費其實只有1000多塊。”
上述二手車行業資深人士分析,隨著認證二手車銷量上升,廠家需要承擔的風險會越來越大。“有的品牌,當年收取的質保費根本支撐不了當年出現的賠付費用。”更令廠家頭疼的是,問題已經暴露,但卻找不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廠家往往只是在上一年基礎上,增加單車質保費用,但經銷商為了補上這部分增加的成本,會更加變本加厲的亂來,形成惡性循環。”
對此,國外的成功經驗是,引入第三方鑒定機構做鑒定認證,規避經銷商利益驅動下的道德風險,同時引入保險公司合作分擔風險。記者從從事二手車第三方鑒定業務的企業中車檢了解到,目前已有一家自主品牌和一家合資品牌就認證檢測業務接洽了他們,“說明企業已經意識到問題,并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上述業內人士指出,不過現階段,效仿國外模式也存在兩大阻礙,“第一是整車企業認證二手車業務以該品牌經銷商網絡為最主要的渠道,范圍遍布全國,但是迄今為止,國內沒有一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具備這樣的覆蓋能力。第二,是國內保險公司暫時不具備獨立提供質保擔保的能力。為二手車質保提供擔保,需要車況鑒定、風險評估、精算方面都有專業的人才配備和數據庫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國內已有兩家大型保險公司發現了這塊市場的潛力,不過業務開展前期,技術環節主要依靠依賴第三方,而且這種產品暫時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準生證”,產品銷售也授權給第三方,保險公司只負責接單和賠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