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7日,最后一臺小型機在阿里巴巴支付寶下線,標志著阿里已經完成“去IOE”化。上海財大經濟學院副教授李玲芳稱,阿里巴巴的“去IOE”為市場帶來了一個成功的范本,證明“去IOE”是有可能的。
實際上,阿里巴巴的“去IOE”運動就是用成本更加低廉的軟件MYSQL替代Oracle,使用PC Server替代EMC2、IBM小型機等設備,以消除“IOE”對自己數據庫系統的壟斷。這一行動也被業內解讀為低成本化,基于“IOE”在業內的壟斷,整套系統維護費用非常昂貴,僅僅Oracle系統三年的銷售價格就達到八位數,而阿里旗下的用戶群每年都在增長,在應用云計算的過程中,“IOE”系統并不適合云服務橫向擴展,也就是多個數據庫系統同時運行,因此云服務一旦擴張,這部分維護成本將非常高。
由于PC服務器是上世紀90年代的產物,2000年之后誕生的企業一般都使用PC服務器,因此互聯網企業對于IOE的依賴性并不像其他行業那么強。相同情況的可能還有傳統制造業,本身對數據量、數據更新速度的要求不像科學技術計算、交易系統那么大、那么高,它們的生產過程控制系統已從專用機轉向通用PC,轉向了非IOE系統,自然而然地站到了“去IOE”的隊伍中。
山東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姜波告訴記者,制造業中還是比較容易實現國產替代的。“用國外的東西,服務、專業的技能比較好,但服務沒有那么及時,畢竟有語言限制。但對于制造企業的用戶來說還有成本的問題,通常國外公司的產品都比國產價格高很多。”
“國產的產品能夠比國際產品便宜一半左右。”姜波告訴記者,目前國產軟硬件在其所在公司占比大概在20%,未來會加大這一比重。
但這并不代表國產替代在各個領域都可以順利進行。
通信行業就面臨外企的捆綁與影響。
有運營商人士對記者表示,電信行業要想“去IOE”,就得更換系統,就得把現有的數據導入到新的系統當中,而現在運營商的數據多、復雜且混亂,每個省都有一大堆各自的系統,省內系統之間未貫通,各省系統之間更是毫無關聯。
“國產公司從實力上也在努力和國際接軌,如果是非核心系統,例如一些客服軟件,或者其他方面的硬件,應該比較容易實現國產替代,但是如果是核心系統,依舊面臨很大問題。”上述運營商人士對記者說。
在他看來,運營商的IT系統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對IBM和Oracle形成了很強的依賴性,要轉換國產,首先在觀念上就很難轉變,對其自身IT維護人員的挑戰和犧牲非常大,還缺少決策層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