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周圍相當人群開始投資一個行業時,那么,你就該對這個行業有所警惕了。無論是當年的黃金、白銀投資,還是當下的房地產、P2P行業。
整體狂飆8倍
6月20日,銀監會法規部副主任王科進在中國互聯網金融法治高峰論壇上表示,P2P“P2P”是以互聯網作為平臺撮合借款人和個人投資者之間的交易網貸中介機構應當持牌經營。“無論做什么,P2P平臺都應該是一個信息服務平臺。”王科進表示,“資金不是借款人直接提供給需求的一方,而是通過中介機構提供,這就涉嫌非法集資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這種中介機構應該持牌經營,如果沒有牌照,就有其他問題,這些法律法規都需要遵守。”
據來自零壹財經6月19日發布的《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各類線上P2P借貸平臺數量接近700家,較之2012年的110家增長了5倍多,年度交易額約為1100億元,較之2012年的100億元增長10倍。
? ? ?“與2012年相比,整個P2P行業有8倍左右的增長。”零壹財經研究總監李耀東表示。
據悉,P2P借貸行業監管的政策條文正在制定之中。國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此前曾撰文指出,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監管制度的不斷完善,可以預計,中國P2P行業洗牌在即。
行業風險加劇
在P2P借貸行業交易額猛增的同時,行業的風險也在加劇。據零壹財經統計,2012年之前,P2P借貸平臺倒閉的總數量約為20家,而2013年一年,問題平臺的數量就超過此前倒閉平臺總數的3倍,達到70家左右,其中2013年11月,出現嚴重問題的平臺高達41家。
身邊的事實也表明了這一點。北京日前出現首例P2P網站“跑路”事件。上線僅有4個月的“網金寶”于6月4日悄悄關閉。與此同時,深圳一家名為“科訊網”的網貸平臺同樣出現頁面無法訪問、客服電話不通、負責人失聯的情況。
白皮書指出,2013年P2P借貸行業風險已有一定程度暴露。2014年,行業風險會繼續增加,“部分平臺片面追求超額回報和快速擴大交易量,忽視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致使風險快速累積,超高利率難以為繼,資金鏈最終斷裂,凸顯了平臺風險意識與風控能力的薄弱。”白皮書稱,從趨勢上看,市場風險加劇,倒閉平臺數量增加已經不可避免。從2013年9月開始集中出現P2P借貸平臺的倒閉潮,一直延續到今年上半年,最近幾天也一直有P2P平臺倒閉、跑路的情況出現。一些成立時間比較短的平臺,第一批借款的到款日期紛紛到來,P2P平臺倒閉的數量可能會增加或者是保持穩定。
“2013年新成立的平臺數量極多,由于成立時間短,大部分平臺的首期借款尚未到期,平臺的風控能力未經過檢驗。一旦首批借款集中到期,風控能力差的平臺可能出現大面積違約,導致平臺倒閉。”李耀東說。另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經逐步加強對P2P借貸行業的監管,一些經營不規范的企業會被清退或關閉。與此同時,經濟下行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也可能會影響一些平臺的業務,導致違約率上升。
亟須加強風控管理
P2P行業全球著名金融風險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費埃哲公司中國區總裁陳建表示,目前國內無論是小貸業務還是信貸業務,在風險管理方面都將面臨較大的挑戰。
“P2P公司和小貸公司,除了目前已經成長到特別大的幾家以外,多數公司的規模有限,均是用自己有限的資本金在運營,所以他們投資于風險管理的預算能力相對有限,但是風險管理的實力直接決定網貸平臺的成敗。”陳建表示。費埃哲的研究顯示,P2P行業面臨三方面的風險,第一是信用風險。第二是欺詐風險,比如冒用他人姓名申請貸款。第三是操作風險,P2P公司千差萬別,有不少公司由于內部組織架構、管理體系、監控體系的原因,會面臨操作風險,除需要監管不斷健全外,還需要其他一些控制機制。
因此,要想在運營過程中確保健康發展、避免騙貸、降低壞賬率、保護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加強風險控制和管理尤其是強化“事先預警”尤為重要。一位資深P2P專家稱:“事前預警可以將P2P平臺可能出現的風險扼殺于萌芽狀態,大部分倒閉跑路的平臺事前都存在不正常交易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