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出版的《自然》雜志描述了一種制造碲化鎘太陽能電池的新配方。這種新配方使用了一種廉價、環保的鹽,而此類鹽同時也被用在豆腐制作過程中。碲化鎘電池在太陽能電池市場中處于領先地位,這種電池是當下使用的光伏發電系統中最具成本效益的一種,但是這些設備仍有改進的余地。制造這些太陽能電池要使用昂貴的含鎘鹽—氯化鎘處理碲化鎘,氯化鎘這種水溶的有毒材料對工人和環境都有風險。
英國利物浦大學Jonanthan Major和研究團隊展示了使用廉價且沒有毒性的氯化鎂代替碲化鎘,可以制造出一樣性能的太陽能電池。氯化鎂的價格只有氯化鎘的百分之一,并且已經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例如用于地面融冰,用作浴鹽和作為生產豆腐的食品添加劑。
研究人員表示,新方法只需要把現有碲化鎘電池制造方法中的一步進行簡單替換—把氯化鎘換成氯化鎂,就有潛力把環境風險降到很低,同時在不負面影響設備性能的同時顯著降低生產氯化鎘太陽能電池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