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央行宣布發放第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照,19家企業獲批,加上之前發放的牌照,目前具有第三方支付資質的企業已達269家。
此次獲批的19家企業中,廣東企業8家,北京3家,山東3家,重慶、湖北、廣西、陜西、新疆各1家。一位前第三方支付機構高管表示,從區域上看,央行開始平衡欠發達地區的支付業務,之前發放的牌照企業則主要集中沿海和內地的幾大發達省份和城市。
目前,第三方支付業務的確有一定的區域限制。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19家企業中,14家的業務覆蓋范圍全國,而包括廣東盛迪嘉電子商務、山東飛銀智能、山東運達電子商務、新疆一卡通商務服務和西安城市一卡通在內的5家企業則限定在本省(自治區)內。
上述高管表示,對業務覆蓋范圍做出區域劃分,主要基于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本身業務以及對風險把控的考量。他稱,區域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注冊資本3000萬即可,而經營全國性業務的企業要求1億元注冊資本,并且要求全國性的企業在全國要有分支機構。
同時,央行也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類型做出了規定。據了解,目前分為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和受理、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和數字電視支付等6類。此次獲批的19家企業中, 6家企業獲得銀行卡收單資質,3家獲得預付發卡和受理資質,6家獲得移動電話支付資質,1家(深圳訊聯智付)獲得數字電視支付資質,1家(深圳國采支付)獲得固定電話支付資質,而獲得互聯網支付資質的企業卻多達13家。
其中,訊聯智付、合利寶支付和國采支付均同時獲得3項支付類型資質。目前,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寶和財付通最多也只獲得4項資質。其中財付通的銀行卡收單業務也是在此次發放牌照中增加的一項。
上述高管表示,隨著支付牌照發放數量的增加,勢必會對銀聯造成影響。以銀行卡收單機構為例,之前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在線下POS機收單業務上侵蝕了銀聯的市場。雖然部分企業依然依靠銀聯的清算通道,但同時也都在直接與各大銀行對接。
而對于銀聯目前在推動的互聯網支付和移動電話支付,已有的支付寶、財付通更是已穩穩占據市場前兩位,此次13家企業獲得互聯網支付資質,將加劇該領域的競爭。上述高管表示,互聯網支付是需要場景支持,支付寶憑借電商業務占據最大市場,而其它機構則更多結合自己的業務做垂直領域,比如小企業之間的網絡支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外匯管理局頒布《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也將涉足外匯支付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