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激烈的競爭正在中國近500億美元市值的醫療器械領域廣泛而且持續展開,而十年前,這里還幾乎是跨國公司的壟斷“專場”。
當傳統重點城市的大醫院渠道增長開始放緩,中國新醫改持續釋放的市場空間,開始激發跨國醫療器械巨頭不斷向下的動力,而本土醫療器械企業在守土有責的同時,也憑借收購國際先進醫療企業等方式向上突破,“兩強”角力之下,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的競逐預計將會更加激烈。
跨國巨頭城市包圍農村
跨國大公司們從來不掩飾他們對于中國市場的“野心”,即便是面對自己曾經不屑一顧的基層市場。
或許,一組數字更能說明問題。
在中國,約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80%的中高檔監視儀、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以及60%的睡眠圖儀市場均被跨國品牌所占據;而保守估計,西門子、GE和飛利浦三大外資公司分食了中國高端醫療器械超過七成的市場份額。
而中國自2009年開始的新一輪醫改最直接地刺激了醫療器械市場的快速增長,衛生部規財司數據顯示,我國2000余所縣醫院裝備配置平均缺口30%,其中包括全國2000多所縣醫院、5000多所中心鄉鎮衛生院和240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3萬~5萬所村衛生室的醫療設備建設,市場想象空間巨大。
而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代表的基層市場,正是中國政府最新一輪持續投入超過1100億元的新醫改重點傾斜的方向。
? ? 中金預計,2009~2015年間,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30%之間;醫藥市場研究公司Frost&Sullivan也認為,到2015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總額將達到537億美元,市場的擴容將同時給本土醫療器械企業和跨國醫療器械巨頭創造空前的機會。
“幾乎是在2009年新醫改啟動的同時,我們就調整了在中國的整體市場計劃,中國基層市場成為與我們大城市大醫院市場并列的一項工作重點。”GE醫療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
數據顯示,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GE醫療同時也是現階段在中國高端醫療市場中份額最大的外資企業,在中國高端市場占有率達到50%~60%。一直以來,一線城市的大型醫院是GE鎖定的目標市場。
2009年5月,GE全球啟動“健康創想”戰略,宣布將在未來6年內投資30億美元,用于開發100種能夠增加醫療覆蓋率、提高質量并降低成本的新產品——中國區計劃中包括了將專門面向中國基層市場推出全新的農村基礎醫療產品,并實現每6個月推出一款新品的目標。
? ? ?“過去我們集中在CT、核磁共振等大型設備上,現在開始我們會更關注如何集成功能,推出經濟實用型的醫療器械產品,供應基層市場。”段小纓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一場外資醫械巨頭城市包圍農村的戰役迅速展開。
和GE同時,西門子中國內部代號為“Smart”的戰略計劃信息也顯示,目標為推出簡單易用、維護方便、價格適當、可靠耐用和及時上市的產品,目前這些產品已經開始在基層細分市場探索。
西門子中國區高層曾表示,希望Smart創新產品不局限于醫療設備,并同時擁有更多的二三線城市客戶,最終占中國區總銷售收入的20%。
而GE和西門子在全球的老對手荷蘭飛利浦已經在沈陽與國內醫療器械龍頭東軟醫療建立了合資企業,生產中低端X光機、核磁共振、超聲儀,滿足中低端市場需求,專攻其擅長的超聲等領域。
“一方面是中國市場持續放量,大量的機會使這些巨頭們主動調整方向;另一方面,傳統的重點城市大醫院市場增長放緩,可基層市場超出30%的增長也迫使他們必須對現有戰略做出調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一位知名專家向記者表示。
中國公司“防守反擊”
但中國本土的醫療器械企業并不甘心自己的勢力范圍被外來者鯨吞蠶食。
? ? ?“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醫院預算有限。因此,對醫療設備這類昂貴的產品而言,價格是非常敏感的因素。而且,中國公司在邊遠市場的銷售經驗也更豐富。”麥肯錫中國近期的分析報告指出。
該報告認為,國產產品價格低,利潤率卻很高。骨科材料企業如康輝和威高的利潤率估計可達40%~50%;微創和樂普的利潤率估計可達35%~55%;這些低成本的競爭者手握充實資金,且不遺余力地投入到擴大規模和研發之中,將在向上的進攻中與“向下”的跨國公司在中端市場最先相遇并展開充分競爭。
事實上,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中外資巨頭與本土龍頭企業相互向對方勢力領域滲透的格局已經形成。
2009年4月,國內開放式磁共振和CT代表企業沈陽東軟研制出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PET獲得美國FDA的準入,隨后得到了6臺美國訂單。接著,東軟的NeuViz16多層螺旋CT獲得FDA注冊,成為第二個進入全球高端醫療的產品——在此之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原創能力被廣泛質疑,并成為行業發展的最大軟肋。
而本土公司技術升級以向上一層市場突圍的趨勢近年來越來越明顯——2011年,深圳邁瑞將18%的年營收投在了研發領域,其明確表示希望成為高端醫療設備制造商,并開始向跨國企業占領的中高端市場進軍;魚躍醫療也在2010年成立了專門的實驗室,由粗放式增長走上專業化道路。
2月7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出臺了《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按照早期介入、專人負責、科學審批的原則,在標準不降低、程序不減少的前提下,對創新醫療器械予以優先辦理,并由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和衛計委聯手擬定“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整個專項扶持資金為15億元。
與此同時,越來越頻繁的并購也開始釋放本土企業國際化和快速發展的信號。
2013年,邁瑞并購美國超聲巨頭ZONARE、復星醫藥收購以色列企業Alma進入醫療美容器械市場、微創醫療收購美國Wright醫療骨科業務。
在此之前,納通醫療集團收購芬蘭醫用可吸收材料和產品研發生產企業Inion;華潤醫療收購美國乳腺MRI設備公司Aurora,東軟集團收購主要為患者提供遠程醫療診斷、保健、護理等解決方案的以色列Aerotel公司,樂普醫療收購銷售心血管介入和外科醫療器械的荷蘭Comed公司,錦江電子收購生產治療房顫高端介入耗材的美國Cardima公司;而邁瑞在收購ZONARE公司之前,已經完成了美國Datascope生命信息監護業務和澳大利亞分銷商Ulco醫療有限公司兩項海外并購。
“基層市場非常大,對于跨國企業來說,本土企業的價格競爭優勢和當地市場資源優勢,是他們將不得不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前述資深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
直到今天,低成本還是贏得大部分中國市場的不二法寶,顯然中國制造企業具有顯著優勢。例如,進口的冠狀動脈支架(即心臟支架)價格為3200美元,而國產只要2500美元甚至更低。
他認為,近年來,跨國企業主動和經銷商合作,推出更多的整套營銷解決方案,以及放下身段,針對中低端市場開發更多“經濟適用”的機器和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基礎醫療解決方案等,都是為應對在基層市場不具備的優勢所做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