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美國數字醫療創業加速器Startup Health發布了全球數字健康創業投融資報告,指出“50+”(50歲以上)用戶群的醫療市場已漸成為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統計發現,“50+”的市場投資額占數字醫療投資總額的44%。
剛剛結束的CES上,不乏一些與老年人健康相關的新項目。南都記者梳理發現,大多都是圍繞移動健康A P P、服務和跟蹤設備融入生活,來解決老年人面臨的健康問題。在眾多項目中,傳感器跟蹤老人走路平衡、早期尿路感染和遠程醫療被大多媒體評為亮點。
與國外市場相比,國內市場仍在萌芽階段。傳統的保健品產品的“會銷模式”日漸式微,而移動醫療產品卻因難以接入服務、產業鏈過長等問題,陷入“半死不活”的窘境。景林投資總經理湯國平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創業者做減法,與其做產業鏈和品牌,不如深耕傳感器核心環節;在對接醫生資源的難題上,不妨直接去為三甲醫院提供技術支撐,更容易賺到錢。
服務難對接
去年下半年開始,針對“50+”的產品層出不窮,創業公司紛紛冒出。醫生出身的投資人湯國平從達晨創投到景林投資,都一直在關注養老醫療這個領域,但卻遲遲沒有找到看好的企業。在他看來,醫生是這一領域最為核心的資源。難以打通醫生資源,是所有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雖然目前市面產品眾多,但南都記者梳理發現,其實獲取的數據只有兩三種,比如血壓、心率、血糖等。湯國平向南都記者分析:“數據雖然有用,但是作為生產產品的企業,測完數據一定要靠醫生給出建議才有價值。對接醫生方面,遠沒有想象中的容易。即便找到了對接,還要面臨后續糾紛等種種問題。這些都是創業者事先應該考慮的問題。”
樂心醫療,過去是一家傳統的O D M (原始設計制造商),現在號稱向“遠程醫療健康管理服務商”轉型。經過近一年的轉型,創始人潘偉潮對南都記者透露: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更是停掉了所有的傳統業務,專門做智能醫療硬件產品。
按照樂心的最初規劃,希望通過硬件切入來搭建平臺,來對接用戶和醫生需求。一年前,樂心向南都記者透露:正在準備與國內的一家醫療機構合作,以期望能利用來自樂心的數據做出分析,建立模型,給出專業的健康管理意見。但一年過后,樂心仍未公開醫療機構的合作事宜。從中或可窺見對接服務的難度。
跟樂心想法一致,點通科技在尋找第三方合作來落地服務。點通科技曾經為居家養老的平安鐘項目做技術軟件支持。雖然曾跟政府等部門合作,但創始人鄧學妙對南都記者說:“五年下來卻一分錢沒賺到”。于是開始調整方向,2014年開始專門轉向大眾市場,希望以呼叫中心和軟件平臺為優勢,老人、呼叫中心、醫院等資源進行整合,搭建平臺。鄧學妙透露:“2015年會做一個遠程問診和家庭醫生的對接平臺。”南都記者注意到,點通科技曾獲得法國知名私募基金公司Butler Capital Partners的融資。
跟樂心的實業背景以及點通科技的平臺胃口不同,以“愛牽掛”為代表的小創業公司,暫時并不想切入醫療,暫時只想“安安靜靜地”做個為“50+”服務的產品。愛牽掛的聯合創始人廖永分析:“可穿戴設備目前最多起到慢病干預的效果,而不是去治療。比如在廣州,目前就連醫院的檢測報告,還只能在市內通用。異地檢測報告,是互不認同。”
除了機制上不允許外,廖永告訴南都記者:“目前可穿戴設備的數據,仍然是過不了關。”受這些限制,愛牽掛“前期更多是把產品做好,采掘的數據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反饋給兒女,來讓老人形成很好的健康習慣”。但離開服務的這類市場卻遠需要培育。
湯國平去年還看了很多企業,他向南都記者舉例:“國內也有做遠程監控的企業,比如遠程心電監控,也融資了很多錢。他們曾經希望自己來培養醫生進行對接服務環節。但是經過一年的實踐發現非常不容易。”
數據難以跟醫院對接,市場短時間內不認可數據,淪為雞肋?創業者怎么辦?
湯國平的建議是:“整個市場還是留給大型三甲醫院去做,因為醫院優勢在于掌握大量的用戶信息以及豐富的醫生資源,創業者不要再指望去做第二個丁香園或春雨醫生。反倒可以去幫助醫院做A PP,這個市場也不小,倒能憑借自己的優勢賺不少快錢。”
產業鏈過長
在服務仍未對接的情況下,打通下游市場更是難上加難。
愛牽掛推出的針對“50+”群體的智能手表已經上市一個月,目前正在想盡辦法推市場。對于這類硬件出身的創業者,在品牌和推廣上,正面臨的問題,可能也是讓更多創業公司頭疼的。在湯國平看來,產業鏈條過長是這類創業者的通病。
湯國平以下游市場向南都記者分析:“針對50+人群的電子產品,雖然屬于養老范疇,但是更側重消費概念。快消品行業的競爭,是品牌營銷,是靠錢砸出來的。而且現在已經有那么多巨頭進入這個行業了,包括谷歌、三星,甚至華為。消費者對于他們非常認可,對于中小創業者非常難。”
面對產業鏈條過長,點通科技主要以尋求合作為主,上游去找合作,定制老人手機等產品。在下游市場端,點通科技因為靠著跟政府五年之久的合作,在全國積累了不少客戶資源。鄧學妙對南都記者說:“過去靠政府資源積累了20萬多的客戶,2014年轉向大眾市場積累了10萬左右的客戶。”但這個背景并不是家家都有。
而潘偉潮告訴南都記者,在產品推出的初期,樂心曾嘗試過進入連鎖藥店進行銷售,但是由于沒有專門的市場團隊維護銷售渠道,初期的產品銷售情況并不理想。潘偉潮隨后組建自己的國內運營團隊,專門負責樂心國內的品牌推廣與銷售。據了解,目前主要以線上、線下售賣為主。據了解,銷售量各占50%。
針對產業鏈條過長問題,湯國平給創業者的建議是,與其做全產業鏈、做品牌,不如抓住最核心的生物傳感器技術。他在這方面的投資邏輯是:“我們現在只投一類企業,就是看生物傳感器是否有特點。如果深耕傳感器這一環節,還是有可能通過跟其他商家合作賺到錢。如果耗太多精力去做品牌,會拖累企業的。”
“子女”難撼動
按照常理,老人對于數碼產品的接受度需要過程。所以這類創業者的共同思路就是主打“禮品市場、孝順市場”,通過子女將產品推向老人。鄧學妙則坦言:“以前我們針對老人做產品,五年的銷量還不及去年一年圍繞子女市場做產品?,F在我們產品的需求都是根據子女的需求開發的。比如孩子經常會找不到父母而擔心,我們可以通過定位和呼叫系統來幫忙。”
樂心今年更是因此而以產品為切入點建了“子女和父母”的微信溝通平臺。愛牽掛也將目標客戶群體直接瞄準了“30多歲”“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群。
湯國平對南都記者說:“按照傳統思維,以前我們本以為打動一個老年人,整個家庭都打動了。我們在上海做了調查,老人購買一千元左右的產品,拿回家做決策的時候,家庭都不同意。尤其是兒女結婚后,老人其實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可是問題又來了,賣給子女,比打動老年人更難。
湯國平說:“子女對于數碼產品認知更理性。話說回來,比如以目前產品來看,只是一堆數據而難以提供服務的話,年輕消費者不會買單。如果想把這個市場做大,第一需要品牌,第二又回到最初的問題,需要專業的醫生資源支撐。”
年關將至,南都記者注意到,這些品牌更大打“親情牌”,愛牽掛等都提出了降價促銷的策略。對于醫療產品而言,低價能否撬動市場?對于這些創業者來說,仍然“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