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車、快車、順風車……在打車軟件平臺“開疆擴土”的2年多時間里,多樣化出行模式層出不窮,競爭也日益白熱化,傳統出租車行業面臨危機。傳統出租車在與打車軟件平臺的角力中,是“分庭抗禮”,還是合作共融?能否在競爭中不斷優化服務,解決市民出行需求痛點呢?
“專車太貴、快車太少、順風車需提前預約,安全方面也有顧慮”
告別“燒錢補貼”時代,打車軟件漸成“雞肋”
最近,省城市民王夢穎遇到件煩心事。 “滴滴和快的公司合并后,一號專車內的快車暫停服務,可是我7月份才充值的199塊錢,現在只能使用專車。 ”王夢穎告訴記者,快車靈活方便,價格適中,她出行經常使用快車,而專車的價格超出了經濟承受范圍。“咨詢客服想退回軟件內剩余的97元,但對方表示,只能退回77元,因為要減掉當初充值時享受的20元優惠。現在里面剩余的錢退回來不劃算,使用專車又舍不得,打車軟件成了‘雞肋’。 ”
與王夢穎一樣,在記者的隨機采訪中不少市民表示:“自從打車軟件基本沒有補貼優惠后,使用率大大降低。專車太貴、快車太少、順風車需提前預約,安全方面也會顧慮。 ”
根據艾媒咨詢近日發布的《2015年中國“互聯網+”出行研究報告》顯示,移動出行市場開始從出租車打車市場向各個領域快速滲透,包括專車、拼車等。2014年,移動出行用車用戶規模達到2.11億人,2015年,移動出行用車用戶規模將達2.69億人,同比增長為27.5%。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在2014年移動打車領域用戶迎來爆發式增長之后,2015年移動打車用戶的增長有所放緩。
“前兩年,一輪又一輪的補貼,讓我習慣了使用軟件打車,不過最近使用頻率越來越低。”合肥市民李小姐表示,“以前,一單有幾元到十幾元不等的補貼,現在基本沒優惠;更重要的是,雖然有專車、快車、順風車、出租車等不同的選擇,但快車、出租車的接單等待時間比以前長,有時甚至沒人接單。 ”
除了補貼優惠、接單等待時間長,安全也是市民出行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合肥一家旅行社上班的金先生是一位順風車車主,他告訴記者:“上傳駕照、行駛證、身份證等證件之后,馬上就可以開始接單,如果存在假信息,也不影響接單,安全隱患可見一斑。 ”
滴滴出行公關部安徽地區負責人王祚義表示,減少補貼是順應市場發展需求,但專車、順風車、快車等不同種類增加了市民出行的選擇空間,所以目前滴滴在全國的接單數量并沒有明顯下降。“滴滴在北京成立了‘滴滴大學’,專車司機在學校里面進行相關培訓,保證市民出行安全;順風車主要是為上班族提供方便,屬于拼車性質,安全性方面也在不斷加強。 ”
“受打車軟件影響,出租車日均營業額從300多元降至一兩百元”
傳統出租車正“逆水行舟”,亟待釋放活力
打車軟件遭遇發展瓶頸,傳統出租車行業的日子也不好過。
今年50歲的出租車司機王師傅,將車子掛靠在合肥天奧出租車公司,最近他打算將出租車轉讓給別人。“出租車現在不好開。”王師傅感嘆道,“以前一天賺300多元,很輕松;現在辛辛苦苦,也就能賺一兩百塊,主要是因為打車軟件。 ”王師傅告訴記者,以前他還覺得打車軟件挺好的,可以從手機上找到附近的乘客,可現在單子越來越少,從最初的一天能接十幾單,降到了一天兩三單,而且也沒有補貼,現在他干脆不使用打車軟件了。
打車軟件在誕生之時本是出租車司機的“盟友”,在紅包補貼和接單便利之中度過“蜜月期”。如今二者“感情破裂”,打車軟件打出專車、快車、順風車等一系列產品,讓出租車司機傻了眼。
記者日前在58同城、趕集網等本地生活服務網站內,搜索到不少出租車轉讓信息。 “生意不好做,出租車司機也不好找。”出租車承包人孔先生已有四五年沒開出租車了,如今只能自己上陣,“車子停下來,一天就是幾百塊的損失,自己跑跑總能彌補一些”。
“以前供不應求,出租車司機載客時會挑挑選選,甚至有拒載現象;現在比較平衡,沒有挑選的余地,也不至于沒有客人可以拉。”合肥和瑞出租車公司副總經理盛茂表示,“新業態的出現,難免對傳統業態產生沖擊。 ”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出租車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打車軟件出現前,傳統出租車行業積弊已深,“份子錢”高、產權亂、運營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了行業內服務質量差,市場競爭力弱。 “如果想與互聯網專車‘分庭抗禮’,不輕裝上陣、釋放活力,很難有競爭力。”他說,“最近杭州出臺出租車改革方案,要點就是今后不再收取經營權有償使用金,徹底厘清復雜不清的產權關系。 ”
“如果能取長補短,對提高行業發展質量,改善市民出行體驗有積極意義”
兩大平臺各有利弊,合作或將解決出行痛點
“傳統出租車數量有限,不少市民都遭遇過路邊等候幾十分鐘打不到車的尷尬。 ”王祚義認為,互聯網專車彌補了出租車供不應求的缺陷,乘客出發前就可下單,無需長時間等待。此外,順風車、快車、專車等不同的出行模式,能夠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
楊文革是一位從事出租行業21年的老師傅,他認為與互聯網專車相比,傳統出租車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 “互聯網專車責任主體不清、駕駛員專業水平不高、乘客安全和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楊文革說,“市民乘坐出租車時,可以不用擔心這些問題。出租車師傅具有從業資格證,有經驗、專業水平高,還有出租車公司進行管理。此外,作為營運車輛,目前省內出租車使用年限一般為8年,而私家車、專車使用年限往往超過8年。 ”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互聯網租車平臺上的私家車投保額度低于出租車,難以確保乘客的合法權益,而且打車軟件的準入門檻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標榜的那么嚴格。
“出租車和互聯網專車各有利弊,并非‘你死我活’的關系。如果雙方能夠取長補短,對提高行業發展,豐富消費者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具有積極意義。 ”盛茂告訴記者,他并不贊成在短時間內采用高額補貼的形式,這樣會擾亂市場環境。“不過可以借鑒互聯網專車的做法,提升自身服務水平,提高運營效率,方便乘客約車。 ”
據了解,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加快出租汽車服務管理系統建設,建立出租汽車電召服務系統,實現出租汽車行業科學管理、科學調度,提高出租汽車的里程利用率和實載率。
楊文革表示,傳統出租車需要在新形勢下審視自身不足,加快改革步伐,互聯網專車也需建章立制加以約束,規范健康發展。 “在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開發更為便利的出租車互聯網預約管理平臺是發展趨勢,兩者會逐步走向融合。 ”楊文革說,“無論是傳統巡游式出租車還是互聯網預約式租車,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提供給市民更好的出行服務,讓打車不再困難。 ”
·他山之石·
“約租車”上海模式啟發我們什么?
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給滴滴快的頒發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資格許可。這是專車平臺在國內的首張牌照,也標志著上海率先拉開專車規范化序幕。
從城市交通模式上看,專車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出行難題,拼車、順風車等模式也順應共享經濟的潮流,調動了閑置汽車資源,創造了經濟和社會價值。在政府簡政放權和“互聯網+”大背景下,加快出租車行業改革、規范專車監管的呼聲愈加高漲。
不可否認,由于科學監管一度“掉隊”,在專車發展過程中,不乏資本的戾氣和規則缺失的惡性競爭。監管部門對互聯網專車若不加規范任其野蠻生長,不但不利于產業成長,最終還會傷及各方利益。只有確立規范,不斷提高車輛、人員、服務的規范化程度,專車才能真正開上坦途,行業發展才能蹄疾步穩。
互聯網創新可以海闊天空,但監管必須跟上創新的腳步。有了“互聯網+”這一新引擎,城市交通一定會有更大的改革動力和更多的創新可能。政府部門應當打破利益藩籬,直面行業創新的挑戰,創新服務和管理模式,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與此同時,專車行業也需明白,一個受到合理規范的行業,才是各方都能長久得利的行業,這是創新與監管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專車太貴、快車太少、順風車需提前預約,安全方面也有顧慮”
告別“燒錢補貼”時代,打車軟件漸成“雞肋”
最近,省城市民王夢穎遇到件煩心事。 “滴滴和快的公司合并后,一號專車內的快車暫停服務,可是我7月份才充值的199塊錢,現在只能使用專車。 ”王夢穎告訴記者,快車靈活方便,價格適中,她出行經常使用快車,而專車的價格超出了經濟承受范圍。“咨詢客服想退回軟件內剩余的97元,但對方表示,只能退回77元,因為要減掉當初充值時享受的20元優惠。現在里面剩余的錢退回來不劃算,使用專車又舍不得,打車軟件成了‘雞肋’。 ”
與王夢穎一樣,在記者的隨機采訪中不少市民表示:“自從打車軟件基本沒有補貼優惠后,使用率大大降低。專車太貴、快車太少、順風車需提前預約,安全方面也會顧慮。 ”
根據艾媒咨詢近日發布的《2015年中國“互聯網+”出行研究報告》顯示,移動出行市場開始從出租車打車市場向各個領域快速滲透,包括專車、拼車等。2014年,移動出行用車用戶規模達到2.11億人,2015年,移動出行用車用戶規模將達2.69億人,同比增長為27.5%。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在2014年移動打車領域用戶迎來爆發式增長之后,2015年移動打車用戶的增長有所放緩。
“前兩年,一輪又一輪的補貼,讓我習慣了使用軟件打車,不過最近使用頻率越來越低。”合肥市民李小姐表示,“以前,一單有幾元到十幾元不等的補貼,現在基本沒優惠;更重要的是,雖然有專車、快車、順風車、出租車等不同的選擇,但快車、出租車的接單等待時間比以前長,有時甚至沒人接單。 ”
除了補貼優惠、接單等待時間長,安全也是市民出行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合肥一家旅行社上班的金先生是一位順風車車主,他告訴記者:“上傳駕照、行駛證、身份證等證件之后,馬上就可以開始接單,如果存在假信息,也不影響接單,安全隱患可見一斑。 ”
滴滴出行公關部安徽地區負責人王祚義表示,減少補貼是順應市場發展需求,但專車、順風車、快車等不同種類增加了市民出行的選擇空間,所以目前滴滴在全國的接單數量并沒有明顯下降。“滴滴在北京成立了‘滴滴大學’,專車司機在學校里面進行相關培訓,保證市民出行安全;順風車主要是為上班族提供方便,屬于拼車性質,安全性方面也在不斷加強。 ”
“受打車軟件影響,出租車日均營業額從300多元降至一兩百元”
傳統出租車正“逆水行舟”,亟待釋放活力
打車軟件遭遇發展瓶頸,傳統出租車行業的日子也不好過。
今年50歲的出租車司機王師傅,將車子掛靠在合肥天奧出租車公司,最近他打算將出租車轉讓給別人。“出租車現在不好開。”王師傅感嘆道,“以前一天賺300多元,很輕松;現在辛辛苦苦,也就能賺一兩百塊,主要是因為打車軟件。 ”王師傅告訴記者,以前他還覺得打車軟件挺好的,可以從手機上找到附近的乘客,可現在單子越來越少,從最初的一天能接十幾單,降到了一天兩三單,而且也沒有補貼,現在他干脆不使用打車軟件了。
打車軟件在誕生之時本是出租車司機的“盟友”,在紅包補貼和接單便利之中度過“蜜月期”。如今二者“感情破裂”,打車軟件打出專車、快車、順風車等一系列產品,讓出租車司機傻了眼。
記者日前在58同城、趕集網等本地生活服務網站內,搜索到不少出租車轉讓信息。 “生意不好做,出租車司機也不好找。”出租車承包人孔先生已有四五年沒開出租車了,如今只能自己上陣,“車子停下來,一天就是幾百塊的損失,自己跑跑總能彌補一些”。
“以前供不應求,出租車司機載客時會挑挑選選,甚至有拒載現象;現在比較平衡,沒有挑選的余地,也不至于沒有客人可以拉。”合肥和瑞出租車公司副總經理盛茂表示,“新業態的出現,難免對傳統業態產生沖擊。 ”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出租車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打車軟件出現前,傳統出租車行業積弊已深,“份子錢”高、產權亂、運營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了行業內服務質量差,市場競爭力弱。 “如果想與互聯網專車‘分庭抗禮’,不輕裝上陣、釋放活力,很難有競爭力。”他說,“最近杭州出臺出租車改革方案,要點就是今后不再收取經營權有償使用金,徹底厘清復雜不清的產權關系。 ”
“如果能取長補短,對提高行業發展質量,改善市民出行體驗有積極意義”
兩大平臺各有利弊,合作或將解決出行痛點
“傳統出租車數量有限,不少市民都遭遇過路邊等候幾十分鐘打不到車的尷尬。 ”王祚義認為,互聯網專車彌補了出租車供不應求的缺陷,乘客出發前就可下單,無需長時間等待。此外,順風車、快車、專車等不同的出行模式,能夠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
楊文革是一位從事出租行業21年的老師傅,他認為與互聯網專車相比,傳統出租車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 “互聯網專車責任主體不清、駕駛員專業水平不高、乘客安全和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楊文革說,“市民乘坐出租車時,可以不用擔心這些問題。出租車師傅具有從業資格證,有經驗、專業水平高,還有出租車公司進行管理。此外,作為營運車輛,目前省內出租車使用年限一般為8年,而私家車、專車使用年限往往超過8年。 ”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互聯網租車平臺上的私家車投保額度低于出租車,難以確保乘客的合法權益,而且打車軟件的準入門檻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標榜的那么嚴格。
“出租車和互聯網專車各有利弊,并非‘你死我活’的關系。如果雙方能夠取長補短,對提高行業發展,豐富消費者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具有積極意義。 ”盛茂告訴記者,他并不贊成在短時間內采用高額補貼的形式,這樣會擾亂市場環境。“不過可以借鑒互聯網專車的做法,提升自身服務水平,提高運營效率,方便乘客約車。 ”
據了解,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加快出租汽車服務管理系統建設,建立出租汽車電召服務系統,實現出租汽車行業科學管理、科學調度,提高出租汽車的里程利用率和實載率。
楊文革表示,傳統出租車需要在新形勢下審視自身不足,加快改革步伐,互聯網專車也需建章立制加以約束,規范健康發展。 “在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開發更為便利的出租車互聯網預約管理平臺是發展趨勢,兩者會逐步走向融合。 ”楊文革說,“無論是傳統巡游式出租車還是互聯網預約式租車,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提供給市民更好的出行服務,讓打車不再困難。 ”
·他山之石·
“約租車”上海模式啟發我們什么?
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給滴滴快的頒發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資格許可。這是專車平臺在國內的首張牌照,也標志著上海率先拉開專車規范化序幕。
從城市交通模式上看,專車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出行難題,拼車、順風車等模式也順應共享經濟的潮流,調動了閑置汽車資源,創造了經濟和社會價值。在政府簡政放權和“互聯網+”大背景下,加快出租車行業改革、規范專車監管的呼聲愈加高漲。
不可否認,由于科學監管一度“掉隊”,在專車發展過程中,不乏資本的戾氣和規則缺失的惡性競爭。監管部門對互聯網專車若不加規范任其野蠻生長,不但不利于產業成長,最終還會傷及各方利益。只有確立規范,不斷提高車輛、人員、服務的規范化程度,專車才能真正開上坦途,行業發展才能蹄疾步穩。
互聯網創新可以海闊天空,但監管必須跟上創新的腳步。有了“互聯網+”這一新引擎,城市交通一定會有更大的改革動力和更多的創新可能。政府部門應當打破利益藩籬,直面行業創新的挑戰,創新服務和管理模式,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與此同時,專車行業也需明白,一個受到合理規范的行業,才是各方都能長久得利的行業,這是創新與監管之間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