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電行業的寒冬已至。而在這場寒冬之中,各家企業大打技術戰,試圖突圍。而中國的彩電企業,應該如何在這場戰役中脫穎而出,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 彩電行業曾經在“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的政策刺激下,經歷了長達四五年的高速發展。然而,到了2014年,市場形勢驟變,彩電業發展趨緩,瓶頸期悄然而至。眾企業不同程度面臨著需求下滑、市場疲軟的困境。
???? 業內人士紛紛認為,彩電行業的寒冬,已經到來。
???? 國產巨頭虧損多
???? 從包括海信、TCL[微博]多媒體、長虹[微博]、康佳等一線品牌在內的彩電企業近期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可以看出,彩電行業形勢嚴峻。
???? TCL多媒體今年前三季度銷售收入194.94億元,同比增長了4.17%;虧損2.38億元。
???? 四川長虹(6.02, -0.12, -1.95%)前三季度營業收入459.58億元,同比增長11.13%;凈利潤虧損4.95億元,而去年同期這個數字為3.14億元。
???? 深康佳A(7.33, -0.27, -3.55%)更不容樂觀,第三季度營收49億元,同比減少了3.5%;虧損高達5.55億元,前三季度累計虧損約8.5億元,同比下滑1891.14%。
???? 由此不難看出,市場寒冬之下,這些彩電巨頭們的業績表現相當萎靡。
???? 當然,也有例外。近日,創維[微博]數碼控股有限公司發布的6個月內半年財報(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數據顯示,創維電視為主業務總營收161.12億元,同比增長5.8%,凈利潤為7.16億元,同比增長5.5%。與創維同樣實現營收和凈利提升的還有海信,海信電器(17.94,-0.81, -4.32%)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21.29億元,同比增長4.91%。凈利潤為9.28億元,同比增長0.96%。
???? 然而,創維和海信的閃光,并不能掩蓋彩電行業的整體黯淡。
???? 一項截至9月27日的中怡康數據顯示,國內電視機銷量繼續低迷,累計同比下降14%,即便在中秋國慶銷售黃金期,電視產品零售373萬臺,也存在同比近7%的下降。
???? 面對日趨嚴峻的市場局勢,各企業積極尋變,以求破解寒冬之困。早期的價格戰,讓各大企業不堪重負,現在這種策略已經悄然退居二線。在技術領域展開廝殺,已經成為如今各大企業尋求突破的重要策略。
???? 顯示技術:ULED與OLED互斗互掐
???? 彩電行業的技術爭奪,集中體現在ULED與OLED這兩大新興顯示技術流派上。
???? 擁有ULED核心技術的海信,與以創維為代表的OLED陣營,兩者之間的口水仗由來已久。
???? 海信將ULED看作未來電視的希望,宣稱ULED加入了自主研發的背光控制等技術,可以讓電視機的亮度、對比度等指標大大超過普通LED背光液晶電視。
???? 但是以創維為代表的企業,則認為OLED才是真正的下一代電視技術。這些企業認為,ULED只是液晶電視的升級,彩電行業十年一個換代周期,液晶電視在中國是2005年、2006年開始普及的,現在已經到了產業周期的尾聲。
???? 創維集團中國區域營銷總部副總經理胡軍華曾表示:“凡是現在提ULED的,都是吹牛皮的。”
???? 而海信集團[微博]董事長周厚健也曾表示,OLED五年內在技術上難有重大突破,在大屏上長時間使用的壽命以及功耗都存在問題,不可能成為市場主流。
???? 企業相爭也引發了業界專家學者的站隊。
???? 在東南大學[微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曉華看來,僅在電視應用領域,ULED優勢大于日韓OLED,海信的ULED顯示技術,已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
???? 今年8月,東南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對三星[微博]SUHD、LG OLED和海信ULED進行的清晰度、色彩等10項核心指標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海信ULED綜合指標躍居第一。
???? 而業界知名專家劉步塵則是OLED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OLED可卷曲、可折疊屬性意義遠大于其對畫質的改善。
???? 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DisplaySearch的最新調查顯示,眾廠商熱捧的OLED電視,在2015年出貨量不足50萬臺。據中怡康的預測,要到2017年OLED市場份額才有望達到2%。
???? 兩大顯示技術流派的互貶互損,兩大陣營的長期內斗,還引發了觀察人士的擔憂。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院陳強教授(應本人要求,此處為化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海信與創維圍繞ULED和OLED打響的這場市場商戰,表面上看就是一場國內企業的窩里斗,實際上卻是韓國LG在幕后主導的一場中韓商戰。兩項技術各自自我吹捧,相互貶低對方,究竟誰更好,還得市場說了算。”
???? 4K高清:服務滯后與行業亂象交雜
???? 顯示技術領域的明爭暗斗并未帶來市場的繁榮。急切尋找出路的彩電企業,又開辟了技術爭斗的第二戰場——4K超高清。
???? 相比于普通全高清電視機,電視尺寸越大,在較近距離觀看節目時,人眼會看到像素點,也就是俗說的顆粒感,圖像趨向模糊。4K電視機則能基本解決該問題,在同等距離下觀看,其超高清的分辨率讓人眼根本看不到像素點。因此,4K高清,已經成為各大彩電企業發力爭奪的新領域。
???? 據Futuresource Consulting發布的全球電視市場報告稱,盡管電視銷量整體下降2%,但2015年4K電視出貨量預計將增長147%,突破3000萬臺。
???? 但事實上,雖然4K電視逐漸走向普及,但是與之相匹配的節目內容服務卻相對滯后。
???? 而片源不足的現實,短期內難以改變。據了解,在全球范圍內迄今都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4K電視頻道。在中國,從網上下載的數據存儲量有限的4K音樂MV以及4K測試片,成為消費者目前主要的4K片源,而往往它們只夠支持很短時間的播放。意識到這一問題對于市場的巨大影響,各大廠商紛紛作出技術調整。
???? 例如,康佳在今年推出的一款極智9500系列電視,便是利用Scaler智能縮放技術,實現2K到4K的點對點還原,完成了普通全高清信號到超高清信號的轉換。創維等企業同樣在2K轉4K方面作出了技術改進。
???? 然后,這種修補性的技術調整,并不是解決4k節目源的根本措施。有業內人士表示,片源問題得不到實質性的解決,4k高清就不可能真正普及。
???? 同時,網速問題也是制約消費者享受4K服務的重要因素。據業內資料顯示,在線觀看4K超高清視頻需要至少50M以上的帶寬,再加上多屏或多房間需求,則需要更高的帶寬和更高品質的網絡保障。而寬帶發展聯盟今年10月30日發布的《中國寬帶速率狀況報告》顯示,2015年第3季度,中國固定寬帶互聯網網絡平均下載速率僅為7.90Mbit/s.
???? 此外,占據全球4K電視市場需求約70%的中國市場,還面臨著4K技術造假的非議。早在2014年,一向以低價攪局彩電市場的小米、樂視等互聯網企業曾經就被指采用了RGBW面板的“假4K”電視,其畫質遠遠達不到真正4K的效果。
???? 爭議的背后,傳統家電廠家出乎意料地沒有站出來補刀,而是選擇了集體沉默。
???? 有業內人士表示,有的彩電廠商為了迎合市場熱度而偷工減料。雖然大多數4K電視均采用了4K屏幕,但是在芯片、圖像引擎方面仍然維持2K的配置,這使得電視無法呈現出4K的顯示效果,稱之為偽4K.
???? 針對國內4K電視市場魚龍混雜標準不一的亂象,國家廣播電視產品質檢中心聯合中國電子商會在去年出臺了《超高清顯示認證技術規范》,而在此基礎上的《超高清電視行業標準》也呼之欲出。
???? 國內企業的技術真空
????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國內彩電企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海外市場,也與國際巨頭扳起了手腕,甚至搶占其市場份額。
???? 從市場研究機構HIS公布的2015上半年數據顯示,韓國三星和LG的電視份額同比下降了4.3%,而這丟失的份額,基本都被中國企業奪走。拜中國企業所賜,日企也存在客戶流失的現象。業界認為,全球彩電市場已經呈現出了中韓對戰的格局。
???? 然而,作為全球彩電市場多年的執牛耳者,韓企顯然不會對此無動于衷。
???? 法治周末記者發現,諸多經濟觀察家持有觀點認為,國內企業在電視技術上的大力投入,實際上仍以對國外技術的跟風模仿為主,自主核心技術依然單薄匱乏。在這種不利局面下,短期內中國企業仍然只能做一個技術跟隨者。
???? 從等離子、液晶到現在的4K甚至8K,國內企業一路緊跟先進技術發展步伐,經過長期的技術引進與吸收,正當國產面板企業開始逐步掌握市場話語權時,韓國企業便攜帶OLED面板高調而來,再度通過技術戰實現對中國企業的牽制。
???? 全球面板材料的主要供貨商、德國默克集團的高管表示,韓國企業會是OLED標準的推動者。OLED技術至少在2017年以后才將能體現出量產優勢,而在這之前的技術“鴻溝期”帶來的風險,很可能被轉移到跟風者身上,而陷入技術混戰中的中國企業,恐為此買單。
???? “要實現真正的技術突圍,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就應大力培植中國自己的技術強者,在整個行業刮起良性競爭之風,技術創新要為行業進步服務,而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國內企業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真正與三星、LG等巨頭相提并論。”陳強教授向記者表示。
???? 彩電行業曾經在“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的政策刺激下,經歷了長達四五年的高速發展。然而,到了2014年,市場形勢驟變,彩電業發展趨緩,瓶頸期悄然而至。眾企業不同程度面臨著需求下滑、市場疲軟的困境。
???? 業內人士紛紛認為,彩電行業的寒冬,已經到來。
???? 國產巨頭虧損多
???? 從包括海信、TCL[微博]多媒體、長虹[微博]、康佳等一線品牌在內的彩電企業近期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可以看出,彩電行業形勢嚴峻。
???? TCL多媒體今年前三季度銷售收入194.94億元,同比增長了4.17%;虧損2.38億元。
???? 四川長虹(6.02, -0.12, -1.95%)前三季度營業收入459.58億元,同比增長11.13%;凈利潤虧損4.95億元,而去年同期這個數字為3.14億元。
???? 深康佳A(7.33, -0.27, -3.55%)更不容樂觀,第三季度營收49億元,同比減少了3.5%;虧損高達5.55億元,前三季度累計虧損約8.5億元,同比下滑1891.14%。
???? 由此不難看出,市場寒冬之下,這些彩電巨頭們的業績表現相當萎靡。
???? 當然,也有例外。近日,創維[微博]數碼控股有限公司發布的6個月內半年財報(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數據顯示,創維電視為主業務總營收161.12億元,同比增長5.8%,凈利潤為7.16億元,同比增長5.5%。與創維同樣實現營收和凈利提升的還有海信,海信電器(17.94,-0.81, -4.32%)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21.29億元,同比增長4.91%。凈利潤為9.28億元,同比增長0.96%。
???? 然而,創維和海信的閃光,并不能掩蓋彩電行業的整體黯淡。
???? 一項截至9月27日的中怡康數據顯示,國內電視機銷量繼續低迷,累計同比下降14%,即便在中秋國慶銷售黃金期,電視產品零售373萬臺,也存在同比近7%的下降。
???? 面對日趨嚴峻的市場局勢,各企業積極尋變,以求破解寒冬之困。早期的價格戰,讓各大企業不堪重負,現在這種策略已經悄然退居二線。在技術領域展開廝殺,已經成為如今各大企業尋求突破的重要策略。
???? 顯示技術:ULED與OLED互斗互掐
???? 彩電行業的技術爭奪,集中體現在ULED與OLED這兩大新興顯示技術流派上。
???? 擁有ULED核心技術的海信,與以創維為代表的OLED陣營,兩者之間的口水仗由來已久。
???? 海信將ULED看作未來電視的希望,宣稱ULED加入了自主研發的背光控制等技術,可以讓電視機的亮度、對比度等指標大大超過普通LED背光液晶電視。
???? 但是以創維為代表的企業,則認為OLED才是真正的下一代電視技術。這些企業認為,ULED只是液晶電視的升級,彩電行業十年一個換代周期,液晶電視在中國是2005年、2006年開始普及的,現在已經到了產業周期的尾聲。
???? 創維集團中國區域營銷總部副總經理胡軍華曾表示:“凡是現在提ULED的,都是吹牛皮的。”
???? 而海信集團[微博]董事長周厚健也曾表示,OLED五年內在技術上難有重大突破,在大屏上長時間使用的壽命以及功耗都存在問題,不可能成為市場主流。
???? 企業相爭也引發了業界專家學者的站隊。
???? 在東南大學[微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曉華看來,僅在電視應用領域,ULED優勢大于日韓OLED,海信的ULED顯示技術,已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
???? 今年8月,東南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對三星[微博]SUHD、LG OLED和海信ULED進行的清晰度、色彩等10項核心指標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海信ULED綜合指標躍居第一。
???? 而業界知名專家劉步塵則是OLED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OLED可卷曲、可折疊屬性意義遠大于其對畫質的改善。
???? 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DisplaySearch的最新調查顯示,眾廠商熱捧的OLED電視,在2015年出貨量不足50萬臺。據中怡康的預測,要到2017年OLED市場份額才有望達到2%。
???? 兩大顯示技術流派的互貶互損,兩大陣營的長期內斗,還引發了觀察人士的擔憂。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院陳強教授(應本人要求,此處為化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海信與創維圍繞ULED和OLED打響的這場市場商戰,表面上看就是一場國內企業的窩里斗,實際上卻是韓國LG在幕后主導的一場中韓商戰。兩項技術各自自我吹捧,相互貶低對方,究竟誰更好,還得市場說了算。”
???? 4K高清:服務滯后與行業亂象交雜
???? 顯示技術領域的明爭暗斗并未帶來市場的繁榮。急切尋找出路的彩電企業,又開辟了技術爭斗的第二戰場——4K超高清。
???? 相比于普通全高清電視機,電視尺寸越大,在較近距離觀看節目時,人眼會看到像素點,也就是俗說的顆粒感,圖像趨向模糊。4K電視機則能基本解決該問題,在同等距離下觀看,其超高清的分辨率讓人眼根本看不到像素點。因此,4K高清,已經成為各大彩電企業發力爭奪的新領域。
???? 據Futuresource Consulting發布的全球電視市場報告稱,盡管電視銷量整體下降2%,但2015年4K電視出貨量預計將增長147%,突破3000萬臺。
???? 但事實上,雖然4K電視逐漸走向普及,但是與之相匹配的節目內容服務卻相對滯后。
???? 而片源不足的現實,短期內難以改變。據了解,在全球范圍內迄今都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4K電視頻道。在中國,從網上下載的數據存儲量有限的4K音樂MV以及4K測試片,成為消費者目前主要的4K片源,而往往它們只夠支持很短時間的播放。意識到這一問題對于市場的巨大影響,各大廠商紛紛作出技術調整。
???? 例如,康佳在今年推出的一款極智9500系列電視,便是利用Scaler智能縮放技術,實現2K到4K的點對點還原,完成了普通全高清信號到超高清信號的轉換。創維等企業同樣在2K轉4K方面作出了技術改進。
???? 然后,這種修補性的技術調整,并不是解決4k節目源的根本措施。有業內人士表示,片源問題得不到實質性的解決,4k高清就不可能真正普及。
???? 同時,網速問題也是制約消費者享受4K服務的重要因素。據業內資料顯示,在線觀看4K超高清視頻需要至少50M以上的帶寬,再加上多屏或多房間需求,則需要更高的帶寬和更高品質的網絡保障。而寬帶發展聯盟今年10月30日發布的《中國寬帶速率狀況報告》顯示,2015年第3季度,中國固定寬帶互聯網網絡平均下載速率僅為7.90Mbit/s.
???? 此外,占據全球4K電視市場需求約70%的中國市場,還面臨著4K技術造假的非議。早在2014年,一向以低價攪局彩電市場的小米、樂視等互聯網企業曾經就被指采用了RGBW面板的“假4K”電視,其畫質遠遠達不到真正4K的效果。
???? 爭議的背后,傳統家電廠家出乎意料地沒有站出來補刀,而是選擇了集體沉默。
???? 有業內人士表示,有的彩電廠商為了迎合市場熱度而偷工減料。雖然大多數4K電視均采用了4K屏幕,但是在芯片、圖像引擎方面仍然維持2K的配置,這使得電視無法呈現出4K的顯示效果,稱之為偽4K.
???? 針對國內4K電視市場魚龍混雜標準不一的亂象,國家廣播電視產品質檢中心聯合中國電子商會在去年出臺了《超高清顯示認證技術規范》,而在此基礎上的《超高清電視行業標準》也呼之欲出。
???? 國內企業的技術真空
????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國內彩電企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海外市場,也與國際巨頭扳起了手腕,甚至搶占其市場份額。
???? 從市場研究機構HIS公布的2015上半年數據顯示,韓國三星和LG的電視份額同比下降了4.3%,而這丟失的份額,基本都被中國企業奪走。拜中國企業所賜,日企也存在客戶流失的現象。業界認為,全球彩電市場已經呈現出了中韓對戰的格局。
???? 然而,作為全球彩電市場多年的執牛耳者,韓企顯然不會對此無動于衷。
???? 法治周末記者發現,諸多經濟觀察家持有觀點認為,國內企業在電視技術上的大力投入,實際上仍以對國外技術的跟風模仿為主,自主核心技術依然單薄匱乏。在這種不利局面下,短期內中國企業仍然只能做一個技術跟隨者。
???? 從等離子、液晶到現在的4K甚至8K,國內企業一路緊跟先進技術發展步伐,經過長期的技術引進與吸收,正當國產面板企業開始逐步掌握市場話語權時,韓國企業便攜帶OLED面板高調而來,再度通過技術戰實現對中國企業的牽制。
???? 全球面板材料的主要供貨商、德國默克集團的高管表示,韓國企業會是OLED標準的推動者。OLED技術至少在2017年以后才將能體現出量產優勢,而在這之前的技術“鴻溝期”帶來的風險,很可能被轉移到跟風者身上,而陷入技術混戰中的中國企業,恐為此買單。
???? “要實現真正的技術突圍,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就應大力培植中國自己的技術強者,在整個行業刮起良性競爭之風,技術創新要為行業進步服務,而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國內企業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真正與三星、LG等巨頭相提并論。”陳強教授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