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年初關閉東莞和北京工廠后,近日,諾基亞悄然關閉了蘇州工廠,標志著手機行業巨星的隕落。與此同時,HTC、索尼、三星均曝出裁員轉型的消息,尤其是三星裁員不低于員工總數9%。國產手機,天語等面臨倒閉,小米份額下降,供應鏈“跑路”現象層出不窮。
為什么會出現“倒閉潮”,國產手機如何應對,記者進行了調查。
1、電商渠道“天花板”
金立董事長劉立榮認為,電商渠道、運營商渠道與線下公開渠道有各自的“天花板”。隨著電商渠道觸及天花板,未來將不會在存在運營商品牌、電商品牌和傳統品牌等等的“說法”。如果沒有品牌影響力,即使一款產品今天能在電商上能賣十萬臺,但說不準明天就只能賣幾百臺,來得容易的銷量往往走得也容易,而擁有穩定的公開渠道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在發布了Mate 8之后,華為消費者CEO余承東表示,目前整個線下銷售還是主體,不能為了線上放棄線下;根據市場調研機構數據顯示,專注電商的小米,第三季度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減少了8%。
2、手機行業越來越集中化
最近,傳錘子T2代工廠老板“跑路”,主打線上渠道的一加要和線下渠道賣的非常好的OPPO合并,國產手機小廠商人心慌慌。對此,劉立榮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其中主要原因是目前手機行業越來越集中化。品牌規模越來越大、產品型號卻越來越少,單個產品出貨量量遠遠大于從前,譬如,一款產品月產量100萬的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在這種背景下上游手機品牌不需要考慮過多的供應商,一款產品只需要2-3個供應商已經足夠了。”劉立榮說,既然對供應商的數量減少了,那部分供應商倒閉也是必然結局:“這是也市場選擇的結果,在往后的日子大家還會看見這樣的事情發生。”
迪信通總裁金鑫認為,“傳聞一加和OPPO合并最終選擇迪信通等社會渠道,這是未來國產手機的方向。”
此前,余承東推斷,未來全球手機品牌可能就只有1-2個,而vivo全球副總裁馮磊說,進不了前5手機品牌鐵定出局,被用戶記住的手機品牌也就3-5個。劉立榮認為,“未來全球手機品牌不是2個,也不是20個,而是6-10個品牌這是比較靠譜。”
3、供應商“強者恒強”
華為終端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和Mate7一樣,Mate8供貨確實出現問題,目前華為工場生產僅占據10%,90%產品由富士康等代工廠來做。而對于目前某些國產手機廠商合并以及供應鏈“跑路”問題,何剛表示,華為將選擇優質供應商,品牌、渠道、服務平衡穩步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代工廠商的日子或許會更加難過”,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類似華為、小米這樣的大品牌廠商不會拖欠上游資金,卻集中在富士康等優勢供應鏈手里,而小型的代工廠面臨著小手機廠商的風險,類似大可樂這樣說關門就關門的手機廠商風險就更大,更讓小供應商難受的是這些小手機廠商拖欠貨款多數在3-6個月,有的甚至超過一年。
4、“價格戰”缺乏核心競爭力
《2015國產手機發展報告》指出,截至今年三季度,華為、小米、中興、OPPO和步步高是國產手機品牌出貨量前五名。盡管國產品牌出貨量占據國內手機市場80%以上,但除少數企業外,行業整體仍處于低利潤水平。工信部數據顯示,2014年手機行業平均利潤率3.2%,低于電子制造業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
國產手機如何應對
IBM大中華區軟件集團電信事業部總經理丁佐治稱,受到互聯網+的影響,80%智能手機來自傳統品牌,而這些品牌市場份額沒有超過15%,未來5-10年,線下渠道將重新擊敗線上渠道,成為消費習慣的主體。面對供應鏈和電商渠道的不穩定性,國產手機紛紛尋求各種自救路線。
一、爭奪線下渠道農村市場
據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老杳透露,今年華為、OPPO和Vivo三家手機利潤都超過10億美元(約64億元人民幣),特別是華為手機利潤將超過100億元。 vivo全球副總裁、首席市場官馮磊透露,vivo當前vivo線上渠道占比不足5%,線下是最主要銷售渠道,已耕耘二十年,線下渠道涉及物流,效率,分銷,尤其是縣城、鄉鎮(四、五級市場)這種店面維護比較復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挺困難,尤其是vivo在2010-2012年轉型時,所有一級代理包括公司,拿出了巨額錢來補貼。譬如,河南市場拿出900萬元去補貼,讓零售商代理商不虧錢,已形成成熟商用模式,3-5年內vivo仍堅持去做。
早在今年7月份,OPPO副總裁吳強曾表示,電商渠道紅利已經結束,單一渠道模式被打破,線上線下打通的多元化渠道模式才是未來終端渠道發展的方向。吳強稱,根據權威數據統計,2014年Q4與2015Q1線上渠道下降22.6%,而同期線下渠道卻增加76%。
魅族副總裁李楠稱,相比去年1000家魅族專賣店,2015年魅族專賣店已達到了2000家,并且授權服務中心的數量也到了300家,都是成翻倍增長的趨勢。
針對三、四線以下城市渠道方的弱勢。何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華為2016年將實施“千縣計劃”,布局縣城級的線下渠道。在過去一年內專賣讓和授權品牌店增長超過100%的基礎上,將建成覆蓋1000個縣城的實體店,首批50家級縣專賣店已經開張。
二、走高端“精品戰略”
聯想CEO楊元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手機廠商搭建的自有渠道以及運營商渠道,高端手機仍有市場,低端價格戰不會有出路。今年以來,國產手機大佬紛紛表示將放棄“機海戰術”,走精品戰略路線,集中精力做好1-2款旗艦機。
最先提出不打“價格戰”,走精品戰略是華為。華為董事長任正非在一次內部講話中再次申明,不必非要學習蘋果、三星的作法,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而精品戰略正是對該思路的詮釋與實踐。余承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華為品牌手機將逐步退出低端市場,今后重點主要在做2000以上、3000以上產品。
從2013年開始參展CES發布Ascend Mate 1開始,精品不斷。而之后華為P6、P7、mate 7、Mates/Mates8售價均超3000元……據說Mates 8市場上還是斷貨。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長許志遠透露,在3000到4000價位手機出貨量當中,國產的手機占比已經從2014年第一季度的7.5%增長到2015年第三季度76.8%。不過,4000元以上手機出貨量當中,國產手機占比在2%以內,國產手機基本上沒有進入4000元這樣一個價格的空間。
三、運營商和傳統社會渠道“回歸”
蘇寧通訊公司總經理顧偉表示,手機線上紅利即將終結,全渠道、全場景的O2O模式才是中國手機零售的必然出路。迪信通董事長劉東海在接受采訪表示,未來將與華為、酷派、金立、小米、VIVO、OPPO、魅族、樂視、聯想、中興、TCL等國產手機品牌聯合“出海”,建立信息共享、產品共商、渠道共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另外,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終端補貼在增加,中移動承諾終端渠道補貼1000億元,中聯通對用戶補貼450億,中電信做出承諾70億元激勵終端。中國電信銷售及渠道拓展部馬杉總經理表示,未來1-2年,沒有線上和線下之分,未來一年,終端的銷售,線下仍然占據70%。而中電信一年來,對渠道重新定位目標和用戶,個人商圈核心商圈覆蓋5萬個店;農村家庭客戶,兩年打造社區打造5000個社區,農村開辟了2.5萬全網通賣場。
中興通訊副總裁、終端中國區常務副總裁俞義方在接受采訪時說,中興手機未來將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在渠道上:第一、傳統的運營商渠道,這是中興的強項;第二、建立社會公開渠道,主要與迪信通、國美、蘇寧等社會化賣場合作。
TCL通訊中國區總經理李宏偉接受專訪時表示,運營商渠道仍有前途,通過補貼用戶有一定的驅動效果。他認為,社會渠道在于平衡,比較穩定。
四、走國際化開放市場
國際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國產手機國內遲遲無法打開市場唯一的選擇,譬如TCL通過收購阿爾卡特進非洲、北美等市場,國際市場盈利彌補國內手機的虧損。而劉立榮則認為,“開放渠道,全球化渠道才是國產手機最好的出路。”目前,國產手機小米、華為、魅族、金立、聯想、OPPO、vivo、一加、斐訊等國產手機進入印度東南亞等市場,與蘋果、三星展開爭奪。而華為、中興進入了歐洲、北美市場與蘋果三星爭奪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