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圓通速遞寶雞橋南分部因拖欠員工工資,導致快遞員罷工,近4000件包裹堆積如山;前幾日,上海申通因快遞員大量減少,多處快遞積壓,被投訴最多的申通盧灣公司更是已經倒閉……隨著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這些互聯網平臺的崛起,手機點外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各大外賣平臺招兵買馬,熟門熟路的快遞員具有優勢,改行并不困難。
離職改行在任何行業都是常見的,有進有出、員工自由流動也展現了市場的活力。不過,像快遞業這樣動不動就因員工減少而上熱搜的倒不多見,這也折射出快遞業發展的一個軟肋——過多地依靠廉價勞動力。
快遞業招聘門檻低,學歷不限、工作經驗不限,只要體力好,似乎什么人都能做。每逢“雙十一”,還會有人調侃,快遞小哥變“土豪”的時候到了。但是,這份錢掙得其實并不容易,風里雨里送快遞,樓層多高都得爬,再加上客戶投訴、突發性事件等,能一直做下去的人其實很少。
基層員工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過大,生存狀況不佳;從業者多為流動性人員,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快遞業這種高人力成本、低效能產出的運營模式成為其持續發展的掣肘。
早期,為了鋪攤子、搶市場,許多快遞公司采取加盟制,即總部控制重要地區的轉運、集散中心,配送業務則交由地區加盟商負責。這種加盟模式可以憑借成本低的優勢迅速將網點密集鋪開,但同時也造成總部管控能力弱,快遞派送亂等問題。有的甚至一張桌子、一臺電腦、幾個親戚都能組成一個加盟店,管理上就很難規范。管理松散、門檻低、無勞動保障,導致快遞行業人員流動大,嚴重影響服務質量,增加了違法違規的可能性。而總部管控較弱,即使已經產生一些投訴,也很難及時處理。看到這些,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常有員工減少、快遞爆倉的新聞曝出。
快遞業的崛起得益于電商的發展,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目前快遞業大約六成業務來自電商。電商業務占比過高,導致快遞業陷入同質化競爭,議價能力較弱,利潤稀薄。媒體調查發現,與前兩年相比,國內快遞業對大客戶而言,仍大量存在“5元全國包郵”的現象。這種情況下,有的加盟店甚至會虧損經營。那么,快遞員辭職轉行也就在所難免了。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快遞業發展的空間無限廣闊,但目前這種加盟制、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模式亟待改變。單依靠人力肯定是不行的,必須轉型升級,依靠技術的支持,提高運行效能和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