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黃饃饃、安徽毛豆腐、天津十八街麻花、山東年團子……年關將至,這些帶著濃濃鄉土氣息的特色年貨搭乘網絡快車征戰江湖,引無數“吃貨”競折腰。
搭上網絡快車,鄉土年貨突破了地域限制,安慰了“饕餮”們的胃,也解了游子們的鄉愁。但“吃貨”們在大快朵頤之時,也須防范“李鬼”潛行,更要注意食品安全。
鄉味上網引無數“吃貨”競折腰
春節將至,“吃貨”們開始了年貨采購。淘寶網“年貨節”開展第一周,就有480萬人購買年貨,淘寶官方數據平臺淘寶指數顯示,近一個月年貨的成交指數是去年同期的1.78倍。
與往年不同,今年網上年貨多了一些鄉土味,江西元米果、黃山燒餅、內蒙古奶豆腐等冷僻貨色開始走俏,結束了臘味、干果、海鮮一統天下的局面。
淘寶網上,鄉土年貨的強勢“來襲”表現突出:成都“溫鴨子”的淘寶成交指數比上月上漲59.6%,陜北“黃饃饃”則比上月上升了52.5%,而這些貨物在去年還無人問津;“黃山燒餅”的銷量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徽州“毛豆腐”則比去年翻了三番。
24歲的浙江海寧人王靜自稱是網購年貨的“資深人士”,自2010年以來,網上掃年貨就成了她過年的“必修課”,且每次采購都在千元以上。今年王靜的“購物車”里多了許多土特產和地方美食,如哈爾濱紅腸、紹興醉魚等。
曾得到媒體“曝光”的年貨更能令“吃貨”們折腰。一家銷售云南諾鄧火腿的淘寶網店1月份的銷售量直線攀升,近一周成交量已達437件,哈爾濱紅腸、揚州獅子頭等特色年貨也迅速俘獲了眾多“吃貨”們的心。
“看到電視上那些地方特產那么誘人,就忍不住上網去淘。”網友“吃貨莊莊”稱,半個月來自己在網購特色年貨上已經花掉了近2000元。
“獵奇”與“鄉愁”各領風騷
復旦大學民俗學學者張琴認為,鄉土年貨的獨特性為其拓展市場打下了基礎,其民族地域特性和獨特風味能夠極大地激起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另外,鄉土年貨用于春節送禮更能體現心意,而網絡購買為這份心意提供了便利,因此銷售火熱。
“網購可以讓大家買到超市里買不到的年貨,而且更為方便快捷。”一位淘寶網友說。筆者調查發現,在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和各大食品商店中,年貨還是以火腿、臘肉等腌制食品以及干貨、糖果類食品為主,生產廠商也是人們熟知的幾大品牌,不管是品種還是風味,難免“千人一面”“年年同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