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電商發展加快傳統商業轉型
今年上海兩會對于電子商務的討論特別熱烈,一是由于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擔任市政協委員,拋出不少新的觀點和建議;二是去年中國電子商務的強勁勢頭,給上海的傳統商業帶來沖擊,引發眾人思考。代表委員紛紛建言,上海要更加重視電子商務帶來的發展機遇,不僅對電子商務予以相關政策上的支持,也要推動傳統商業盡快創新和轉型。
焦急的劉強東頻頻發言
對于電子商務沒有被列入上海未來5年發展規劃,劉強東顯得有些焦急。他在分組討論建議:上海在互聯網金融政策和創新、電子發票、區域分稅、物流用地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如果上海不重視電子商務,20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5%以上的目標,估計有點懸。”
劉強東表示,當當、京東等電商都曾注冊在北京,但北京長期忽視電子商務發展,天津卻對電商相當重視,現在很多電商企業都已搬到天津、合肥等地,這些電商的稅收全都交給了天津、合肥。“上海如果把電子商務發展起來了,帶來的稅收不僅僅是上海市民的消費,而將囊括全國人民的衣食住行,因為電子商務是沒有區域的,和連鎖店不同。”
在稅收方面,劉強東建議進行“市級統一征收,再進行稅收分區”,大大方便電商企業。而在互聯網金融方面,劉強東認為,上海可以在電子簽名、按交易數據向企業貸款融資的新業務模式上先行先試。
實體商家應“觸電”轉型
電商快速增長的交易量,讓上海不少實體商家“心有余悸”。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淮海商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荷生指出,11.11網上銷售的熱潮,凸顯了實體店的業態落后。不少商業零售商,習慣了“做房東”,簡單地出租商業產地,對采購、流通、供應等貿易鏈條上的環節把握太少,一旦商務成本上漲,直接反應就是轉嫁到供應商或消費者頭上,減弱了實體商家的競爭力。
上海市人大代表、黃浦區區長周偉指出,面對郊區商業興起和電子商務的競爭,要充分運用網絡等現代化手段,將發達的線下商業和電子商務結合起來,通過老字號“觸電”,增強重要電商線下體驗等方式,實現線上線下優勢互補。“黃浦區會增強與知名電商的合作,把傳統商業,尤其老字號的獨特優勢放大。”
(責任編輯: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