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票代售點運營模式解碼:社會力量可進入,出票多樣化分流盈利空間
“你說這5塊錢能養活人嗎?”廣州一家火車票代售點的負責人李某反問《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5元錢是指車票代售點收取的服務費。聊起今年的春運買票季,李某說,十個人里有六七個是來取票的,剩下的是來碰碰運氣買票的,所以窗口才這么安靜。
在另一家代售點,間或有顧客三三兩兩步入,一名出票員不緊不慢地收錢出票,其同伴則在一旁打著哈欠。
IT男以及鐵道部的攻防戰激起了網絡購票者的“圍觀”熱度,作為春運樞紐的廣州的一些車票代售點卻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這其中,既有鐵路售票趨于多元化的因素,也與更多線路實現無票進站有關。
火車票代售,這是一個“體制內”機構與社會力量興辦共存的行業。兼并或兼營,會是它們的出路嗎?
2000張盈虧線
“今年的售票窗口特別安靜?!崩钅掣嬖V本報記者,他是廣州鐵路(集團)公司(下稱“廣鐵集團”)旗下一家旅行社的負責人,這家旅行社還運營著一家火車票代售點。
他回憶,在那個電腦都還算新鮮玩意兒的時代,代售點很吃香,車站和各個旅行社訂立合同,組團拿票?;疖嚻笔羌埰さ模浜髱в胁桓赡z貼條。老的售票點要求售票員手法要靈活,打票要速度快,且清楚大小站點,甚至某條線路上的一些小站,“這些是現在年輕售票員做不到的。”
事實上,直到兩三年前,這里還人聲鼎沸。另一家廣鐵集團下屬代售點的工作人員潘某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比劃著:“隊伍排到馬路對面,至少有30米長!”
近年來,這些代售點的排隊者被分流到了網絡等渠道。2011年6月12日,京津城際鐵路開始試行網絡售票,鐵路網絡售票邁出破冰一步。為代售點“減負”的另一個變化則是無票進站——2012年,京滬、京津、滬杭、滬寧、廣深、武廣等13條高鐵的主要車站實現了旅客憑身份證直接進站上車。
這些都替代了代售點提供賣票或取票服務的功能。
當本報記者上周探訪上述兩地時卻發現,買票或取票者只有三四個人,盡管這里均位于廣州鬧市區。由于網絡購票能訂到比窗口早兩天的票,李某預計,不久的將來,網絡將分流代售點八成的出票量。
不同的售票渠道存在“時差”,今年網上和電話訂票預售期20天,窗口則是18天。鐵道部數據顯示,1月28日共售車票742萬張,其中49%的車票由互聯網售出。這一再創歷史新高的比例意味著網購已經成為春運買票的第一選擇。
這也讓更多人傾向于網絡購票。老家在湖南的張某告訴本報記者,春節購票大家基本都選擇網購,淡季回家時才可能散步時順便去代售點買票。